这是经济问题,笨蛋!”1992年,比尔·克林顿就是带着这句话第一次入主白宫。假如我们把这句话略加调整改为“这是经济和市场周期的问题,笨蛋!”投资者就可以凭这句话,在正确的时间投资于正确的股票,按照经济和市场周期调整组合的构成,赚得盆满钵满。投资者必须了解影响其投资组合的趋势和周期,这不仅可以让自己免受宏观环境带来的损失,还有利于我们利用趋势和周期的变化获利。
了解市场周期就如同到一个高原国家去徒步旅行。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优美的景色、鲜为人知的湖泊、难得一见的野生动物或是尚未为人类所触及的领地。这样的一次旅行必定让你受益匪浅,但其间也蕴藏着无限危险。
你必须事先了解那里的气候条件,并为此做好准备。你更要意识到,野生动物毕竟非常危险,黑熊、山豹、狮子和毒蛇,绝对不是什么温柔的旅行伙伴。如果不能意识这些在荒野之地无处不在的危险,你就很有可能成为需要救助的对象,这种遭遇也就会成为晚间新闻的焦点。无论是因为不了解情况而迷失在荒郊野岭的远足者,还是因为忽视当前市场形势和危险而遭受重创的投资者,两者之间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
2007年年初,我们不是看到很多财经泰斗和精英巨人们,在为股票市场的强势反弹而大呼反常吗?这的确令人思议,美国经济连续19个季度实现了两位数增长,经济形势蒸蒸日上,假日零售收入直线上升。尽管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隐患重重,但问题的显现却另有别处。
企业收益持续走强的一个原因,就是很多企业在以往3年里一直大量回购股票。此外,此起彼伏的并购浪潮也对股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市场上涌动的私人权益资金,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数量,这就促使投资者不仅对收购企业跃跃欲试,而且还心甘情愿地支付大把现金。更重要的是,私募基金一窝蜂似的收购上市公司,并使之退市,大大减少了股票的净流通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些活动将停下脚步。
2006年,5559亿美元的股票因并购和回购而退出市场。这已经是流通股数量连续3年出现萎缩。按照目前依然处于加速状态的并购及回购趋势,仅仅在2007年,就可能有10亿美元的股票继续退出美国股市。事实上,90%以上的做市商(投资银行及私人权益基金)认为,当前的并购和回购环境是“良好”的,甚至是“非常优越”的。
“元月行情”与“五月卖出”
那些不了解当前市场周期的人肯定会感到不可思议,并处于投资不足的状态。由于我们采取及时锁定投资目标并随时补仓的策略,因此,在每个收益期,我们都会把通过“量化”模型和“基本面”模型发现的优质股票敛入囊中。由于我们总能把握有利时机囤积最出色的股票,因此,在进入收益季节之时,我们更是信心百倍。
市场和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它对成长型股票和价值型股票反映出不同的业绩周期。在过去的几年里,价值股一直保持强势增长的状态,而且其业绩始终超过成长股。我们的基本面法和量化法始终能保证我们能在适当时候发现适当的股票,不管市场形势如何,或是否存在价值偏差。
价值股略胜一筹的原因太简单了,以至于很多学者和投资者竟然对其视而不见。利率一直在下跌,在利率下降的时候,对于那些被视为价值股的企业,他们]的资产负债表将会变得更完美。另一方面,他们又可以借助廉价资金扩大业务。有了越来越便宜的资金,私人权益基金就可以在保证低成本的前提下,通过债务杠杆收购企业的资产和收益。因此,这种接管趋势自然有利于价值股,而对成长型股票形成打压。
从根本上说,私募基金投资者绝对是货真价实的杠杆收购专家,他们自然会高度关注企业的经营现金流,因为他们需要用这些现金来偿付因收购而举借的债务。在私募基金蓬勃发展的同时,以现金流为标准来筛选和选择股票,也日渐成为一种被投资者所推崇的方法。图15.1表明,那些拥有强大现金流的企业最近一直有着非凡的市场表现。
当利率上涨的时候,经济往往会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企业,似乎都有花不完的钱。而现金大多支出在导致经济增长的领域。因此,休闲娱乐企业、流行产品的零售企业以及新兴餐饮连锁,都成为了经济增长的受益者。消费者对经济的乐观造就了需求的高速膨胀,这些企业往往会表现出更快的增长步伐。技术类公司同样也是受益者,市场销售的兴旺为扩大研发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和空间,而这又进一步提高了收益的增长速度。因此,投资者在分配资金的时候,必须认识到市场周期的强大作用。而我们则通过基本面法和量化法的结合,让这些经济周期为我所用,及时发现那些行业经济周期中的“妙龄少女”。
当然,投资者还应该了解市场中的其他周期性趋势。某些投资者使用的一种投资策略就是“5月抛出股票,然后就远离市场”,至少要等到11月才会人市,但这种方法的恰当性一直备受争议。赞成这种投资策略的投资者认为,你应该在11月1日到翌年4月底期间持有股票,而在其余时间里则应该始终持有现金。尽管它的合理性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但如图15.2所示,其结果的确是值得称道的。
按照这种市场择机的投资方法,投资者在11月到翌年4月期间持有股票,然后在5月至11月期间把资金存入生息账户,以此与市场的基准回报率保持同步。自1950年以来的实践表明,始终坚持这种投资方法的投资者都非常成功。
他们在最大化取得市场回报率的同时,所承受的风险却只有市场平均风险的一半。我猜想,这种投资策略的优势可能与个人和企业的支出习惯有关。无论是日常维修还是购置新设备,大多数企业都习惯于按先松后紧的方式完成年度支出预算,这就造成了前期支出大,后期支出小的情况。这种情况自然会反映在向其他企业提供技术、设备和服务的企业首季度收益中,而第一季度财务报告通常会在每年的4月对外披露。因此,在整个季度中,市场趋势始终处于高位运行状态。
另一方面,消费者倾向于在新学期开始时进行大额消费,并一直持续到圣诞节。这种消费趋势必然会对从10月到翌年1月期间发布的季度收益报告产生影响。
促成这种总体趋势产生的,还有专业投资人士甚至是个人投资者的暑假,这往往也会延缓股市交易量的下降速度。在华尔街,我的很多同行在夏天不工作。相反,他们会在整个夏季舒舒服服地躲到汉普顿(Hamptons)、楠塔基特岛(Nantucket)或者是马莎葡萄园(Martha'sVineyard),似乎是在“盘点核对”一下自己的投资。另外,1月也是养老金基金腰包鼓鼓的时候,这同样倾向于推动市场走高。于是,在5月卖出,然后远离股市,静观其变,自然是很不错的选择。这样做绝对有其道理所在,如果投资者能认识到这一趋势的话,并据此对组合进行调节,就一定要在一年中最好的节气里抓住最好的股票。
大选周期,跟着总统买股票
另一个每4年才发威一次的市场周期,就是“人选市场周期”(presidentialmarketcycle)。如图15.3所示,在每个“大选市场周期”中,市场往往会在第一年和第三年里有更出色的表现。
第一年表现优异的原因应该不难解释:投资者首先都是选民,因此,他们所拥戴的政党的政策一旦诉诸实施,自然会让他们兴奋不已。他们自然会对未来的经济前景和投资形势充满美好的期待和憧憬。
而第三年的好景却应该归功于市场周期的上升期。尽管这个解释不够清晰直白,但绝不乏说服力。有一种理论认为,在总统任期的前两年,在任总统必须对税收和政府支出采取紧缩政策,而这就很可能对任期内前两年的美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到了任期内的第三年,美国经济通常会步入繁荣期,进而推动股市的高涨。在这种情况下,任期内的最后一年也不会太糟。
对于股市在总统任期内第三年和第四年之所以会有不错的表现,我还有另一种理论对其予以解释。具体而言,就是无比强大、但偏见却无处不在的美国新闻媒体已经习惯于食言。事实上,从中期选举结束开始,喜欢吹毛求疵的新闻媒体常常会掉转矛头,顷刻间,利好信息蜂拥而至,以前的指责非难突然变成了赞歌颂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答案就在于他们能很好地把握时机。
中期选举在11月进行,而紧随而来的,就是冬季的几个重要节假日。谁愿意在这个时候听到坏消息呢?新闻媒体的上帝就是观众和读者,因此,他们就要为这些观众和读者提供所需要的好新闻和好故事。在冬季的节假日,尤其是感恩节和圣诞节,新闻媒体便会沉醉于无穷无尽的喜讯之中,比如说感恩节的游行或是其他令人振奋的报道。这些好消息到底是怎样影响到股票市场的呢?不可否认,乐观是一种具有传递性的情绪,因此,人们的心态往往受制于电视、报纸或是网络信息的左右。
对新闻媒体而言,最后一点要说的是,在总统任期的最后两年,由于总统的投机愿望越来越强,新闻媒体似乎也开始对在任总统冷眼相待。此时,他们已经将注意力转移到有可能成为下届总统的候选人身上。
同样有趣的是,新闻媒体的视野似乎只局限于一个主题上,正因为那些铺天盖地、连篇累牍的报道,才让我们对辛普森(O.J.Simpson)、艳星安娜.妮科尔.史密斯(AnnaNicoleSmith)、小甜甜布兰妮(Britney)或是最近某位震惊四座的名人,感到厌倦无比。理论上,如果在大选前出现针对热门]候选人的重大丑闻,他们很可能会感到忍无可忍,羞辱难当,因为媒体的爱好和特长就是对这类事件大肆炒作。
归根到底,如果媒体高兴,消费者和投资者也就会高兴。一旦投资者能认识到这个“大选周期”,他们就有可能搭上股票市场的快车,乘风顺势,满载而归。
媒体在其他方面表现出的周期性也会影响到股票市场。夏季,议会进入休会期,政治新闻趋于减少。为了填充版面、卖出报纸并得到业内好评,媒体就要四处寻找新闻题材,以此吸引l读者和观众,但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报道很可能是负面的。投资者身处这些新闻的包围之中,自然难逃熏染,这将影响到他们的买卖决策,这也是说明“5月卖出”策略的另一个原因吧。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临近节日的时候,人们开始期待着更多的好消息来映衬自己的好心情。媒体自然会量体裁衣地勾勒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场景。让无穷无尽的喜讯和优美动听的故事,时时包围着我们,这样的经历年复一年,循环往复。与清晰可见、毋庸置疑的“5月卖出”或“大选周期”带来的兴奋与压抑相比,媒体周期的影响似乎没有那么强烈,但它们的影响却千真万确、客观存在。聪明的投资者应该学会认识和利用它们。
在市场和经济环境中,另一个影响股市的因素,是资金在不同类别资产之间的流动。投资者中的“羊群效应”,证券市场的吹捧和欢呼,往往会在各种资产之间造就一层此起彼伏的泡沫。2000年以来某些资产类别的潮起潮落、来来去去,就可以让我们对此有所了解。在股市泡沫于2000年3月破裂之后,此后的一系列事件导致股市一落千丈,其中包括倍受争议的2000年总统大选、“9.11”恐怖袭击以及频繁爆发的企业会计丑闻。
2000年3月~2003年3月,股票市场一蹶不振,40%的投资者逃离股市。这些离开股市的资金总要找到归宿,最终,大多数资金回到了银行,这让银行在短时间内积聚了大量的新增存款。股市泡沫的破裂,再加上美联储屡次降息,导致利率屡创历史新低,所有这一切又促成了2007年初露端倪的房地产泡沫。那些为如何处理这些新增存款而苦恼的银行,如同找到了救命稻草,一股脑地把大量资金变成住房贷款。
除了房地产业行情高涨之外,商品价格也开始大幅上涨。尽管这些问题的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为新兴市场带来的需求,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绝对不容忽视。当投资者为股票痛心扼腕的时候,投资公司还要忙于找到人们愿意卖的东西,要么是找到适销对路的新产品,要么就要承担你不能支付管理费的风险。
当前纽约州总检察长艾略特.斯皮策发难大投资公司、保险公司以及共同基金管理公司的时候,很多证券人士开始窃窃私语:“斯皮策漏下了商品基金。”华尔街转而依赖在他们看来似乎能永远逃避法律诉讼的产品,这真是一个痛苦但又万般无奈的抉择,因此,他们自然会把眼睛盯到商品基金(commodityfund)和合伙公司上。由于这些商品基金和合伙公司会收取大额的前期费用和交易佣金,而导致近年来用于购买这些投资工具的资金已经翻了近三番。这些商品基金推销给投资大众的,不过是令人发指的全球需求增长和价格上涨预测。我一直认为,一个动听的故事就是一个好卖点。于是,大量现金涌人市场,纷纷开始买进商品基金。
可笑的是,这个商品泡沫在2007年年初就走到了尽头,而其中的根源,在很大意义上可以归结为Amaranth对冲基金所带来的2007年年初原油价格大跌,并导致天然气价格在2006年第三季度一落千丈。现在,这些资金的归宿到底何在呢?很有可能会回到它们最初的源头:股票。这对成长型股票投资者而言,绝对是一个吉祥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