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工具箱由12个问题组成,分为三个小的工具箱。
第一个小工具箱由3个问题构成:
1、是否有理由怀疑该提案存在动机性错误,或者说,提案团队是否会为了私利而犯错?
2、建议者是否感情用事?
3、提案团队内部是否存在不同意见?
这3个问题,是决策者自问的问题。主要是考察建议者的动机、情绪以及可能的内部分歧。
第二个小工具箱由6个问题构成:
1、提案团队对情况的分析,是否过多地受到类似显著事例的影响?
2、其他可靠方案都考虑过了吗?
3、如果要求你一年之后再就此事做决定,你会需要哪些信息,你现在能搜集到更多这方面的信息吗?
4、你知道提案中的数据是怎么来的吗?
5、你是否看到了光环效应?
6、建议者是否深受以往决定的羁绊?
这6个问题,是决策者问建议者的问题——利用自身的第二系统思维,对建议者的第一系统思维进行三维纠偏。
首先,水平维度上,有没有其他可替代的方案?其次,时间维度上,如果来到一年之后,你会需要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在当下是可得的吗?如果回到以往,是不是有什么典型的经验或者教训影响了你的结论?再次,流程维度上,提案里的数据是从哪里来的?是否足够可信。
第三个小工具箱由3个问题构成,决策者用来评估建议本身:
1、对基本情况的估计是否过于乐观?
2、假设的最糟情况是否足够糟糕?
3、提案团队是否过于谨慎?
这3个问题,主要是沿着风险的两端进行拓展思维。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了,这12个问题,恰是一套利用第二系统思维来检验第一系统思维的标准流程清单。为什么它会对破解“冠军魔咒”有用呢?让我们更深入点来看。“冠军魔咒”的本质是一种认知偏见。因为获得冠军这个情形,改变了当事人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认知,从而提升了认知偏见发生的概率。最简单的表象就是,获得冠军之后,冠军犯错的概率加大了。
请看这个简单的推理:任何人获得冠军之后,都容易更加自信,更加乐观。更加乐观——意味着当事人对自身运气与周围环境的认知发生了改变。更加自信——意味着当事人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发生了改变。在这两种认知发生改变之后,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当事人会更多地采用第一系统思维。而这就直接导致了犯错的概率增加。
所以,要破解“冠军魔咒”,一个关键就在于,强制性地把第二系统思维嵌入决策流程之中。用自己的、团队的第二系统思维,来制衡冠军当事人的第一系统思维。以下两个接口是流程嵌入的关键点:基金经理对研究员的接口;投委会对基金经理的接口。于此之外,再设立独立于投研架构的风控体系。冠军魔咒,唯此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