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提出了“冠军魔咒”。毫不夸张地说,破解这个魔咒,一定是世上最难的事之一。不然的话,你身边早就已经多了很多常胜将军。但好消息在于,我们也不是毫无办法。
还记得丹尼尔·卡尼曼吗?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因为在认知偏见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接下来我要介绍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于破解“冠军魔咒”至关重要。因为我们面对的最大敌人,正是一种认知偏见。
请允许我先从人的思维说起,我们不妨把人的思维分成两种类型:直觉式思维和反省式思维。直觉式思维又称第一系统思维,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人的印象、联系、感觉、意愿和行动准备,都是自然产生的,无须主观努力。反省式思维是第二系统思维,来的比较缓慢,需要主观努力,刻意思索。
大多数情况下,起主导作用的是第一系统思维。你可以想象下,你在熟悉的路上驾驶汽车,使用的是第一系统思维,一切自然而然。然而在意外收到罚单之后,回忆在哪个路段超速,则是用的第二系统思维。
毫无疑问,第一系统思维对于我们非常重要。但它的弊端在于,它非常善于编故事,而我们又往往意识不到这种思维的运作,所以就可能受它误导。这正是认知偏见产生的温床。而更加吊诡的地方在于,无论多么聪明的人,都很难发现自身的认知偏见,更别提纠正它了。这就好比,一个人无法提着自己的头发,让身体离开地面。那么,怎么办?
丹尼尔·卡尼曼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仅仅提出认知偏见这个概念并不能帮助人们变得更加智慧。问题的真正要害在于,如何尽可能地发现和纠正认知偏见。获得诺奖并没有让他停下脚步,经过近几年的研究,他终于发明了一个工具箱,用来对付认知偏见。我称之为“12罗汉”工具箱。
既然每个人都很难发现和纠正自己的认知偏见,于是卡尼曼聪明地绕了一个弯——如果提着自己的头发无法让身体离开地面,那么,换一个人来总可以吧。这正是他提出的解决方案的核心——交叉纠正。我们可以利用自身的第二系统思维来侦测别人给我们的建议中存在的第一系统思维错误。反之亦然。
这个工具箱由12个问题组成,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决策者应当问自己的问题;第二类是用来追问建议者的问题;第三类是用来评估建议本身的问题。破解“冠军魔咒”,终于看到了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