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看股市]8年翻90倍 却满是大坑?!房地产太难了!
而2018年销售规模突破1600亿,同比增长78%,可谓“一年一个台阶”,非常红火!
这家2009年上市、福建起家、历经三任明星职业经理人的房企,从2011年23亿的销售规模,到2019年的2100亿,8年增长90倍,无疑是近10年最耀眼的“黑马”!
因为其长期无法摆脱盈利能力差、财务风险高的“魔咒”。
本文将复盘“阳光城”近10年的发展历程,解析其发展中的“痼疾”。
蒙眼狂奔 暴增10倍阳光城老板林腾蛟,以“知道什么阶段请什么人”著称,他聘任的第一任明星经理人是原龙湖运营总经理陈凯(2012-2014)。
寄望其能迅速做大规模,实现其“区域型房企”到“全国性房企”的转变。
陈凯采用“三高”模式(高周转、高杠杆和高成长),用招拍挂抢“地王”的激进策略迅速开拓新市场,再通过高周转去缓解高杠杆带来的风险。
2012-2014年,阳光城犹如“坐上了三级火箭”。
市布局上,阳光城初步实现全国扩张,从大福建(福州、厦门、上海及周边地区)成功拓展至兰州、西安、太原等城市。
销售方面,2012、2013、2014年分别实现合约销售金额73亿、220亿、230.7亿,同比增速分别为217.39%、201.37%和4.86%。
而2011年销售额仅23亿,短短3年实现10倍增长,堪称“奇迹”,从偏居一隅的地方“三四线小房企”一跃成为全国性的“二线房企”,成为行业明星!然而,高增长背后,是盈利能力和财务安全性的持续下滑。
销售额暴增,必然建立在拿地支出飙升的前提下。2011年的拿地金额约20亿,到了13年变为137亿,增长了5倍多!
根据阳光城财报数据,12-14年,平均楼面价3500-4000/平,售价1万出头,价格不贵也不便宜。
房企买地的钱大部分是借的,为了支撑拿地支出的飙升,阳光城各种融资手段“火力全开”,银行、信托、券商、基金子公司、第三方理财、股票增发等等,让人眼花缭乱。
有息负债从2011年的54.2亿,增长到2014年的202.61亿,增长3倍左右。
拿地支出增加5倍,为何有息负债增长只有3倍?
答案是:“明股实债”。通过巧妙的财技将“债务”伪装成“股权”,“债务”被降低了,美化报表,便于融资。(阳光城近年加权融资成本)
(阳光城历年财务杠杆)
伴随着有息负债的快速增加,净负债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杠杆”,在12年下半年就早早的超过了安全线120%,最高达到220%左右。
现金流压力山大!
杠杆上升的这么快,财务风险骤增,要想继续借钱维持运转,只能付出更高的利息。
结果是平均融资成本不断攀升,在2014年恰逢全国房地产大萧条,一度达到“毁灭性”的10%以上,远远超过7%行业平均水平,完全失控!
此时的阳光城好比一辆在高速公路上以200KM/h的速度狂奔的汽车,融资、买地、销售、回款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直接“车毁人亡”!
辛苦苦挣到的利润被巨额利息“吞噬”,沦为债权人的“打工仔”。
财报数据显示,12-14年卖的房子净利率不足8%,与及格线10%差距甚远。
阳光城虽然销售额暴增10倍,但“踩着钢丝”,承受如此之高的风险,获得如此之低的盈利能力,增长质量太低,真心不值!
在这里我想将“阳光城”与“恒大、融创”对比一下,来剖析阳光城的问题。三者都有过“销售额连续高增长、净负债率超过200%、融资成本高企”的阶段,但是“恒大、融创”的净利率都保持很高的水平。
这是为何?
因为融创、恒大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无惧风险,底气十足!
恒大“囤地”模式能够充分享受地价持续上涨的好处,赚取35%的超高毛利率。
以“并购王”著称的融创,通过并购能获取大量优质廉价土地,平均地价不超过2000/平。
总之,既要连续高增长,又要较高的净利率,最好得有一项独门绝技!
作为职业经理人,陈凯干得确实不太好,下课也是必然的,接下来会是谁来接下这个“烂摊子”呢?
并购大坑来袭!
(阳光城历年新增土储构成比例)
第二任明星经理人是张海明2015年初-2017上半年,2011年便已加盟阳光城,担任大本营“大福建区域”总经理。
张海明时代,其实是最容易做出成绩的,因为他任职期间正是波澜壮阔的房地产大牛市,但是最后却以惨淡收尾,不禁让人唏嘘!
在其领导下,阳光城增速相比之前有所放缓,15、16及17年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速分别为57%、34.55%、122%,成绩一般。
张海明时代,最鲜明的特点是:模仿融创,拿地模式从“招拍挂”全面转向“并购”,成为并购市场中的一匹黑马,可与“并购王”融创比肩!
最夸张的时候,2016年新增土储中并购占比为89%,并购金额205亿,而“并购王”融创在当年的并购额也不过220亿元。
大举并购背后,暗藏着阳光城想要在规模上弯道超车的野心。
张海民当时表示:“现在的土储排名就是五年之后的房地产公司的排名。如果土储能够排得上名,未来的前二十就在这里。去年、今年和明年,我拼的是土储。弯道超车里,最容易冲上去的就是并购,不是招拍挂。”
为什么最容易冲上去的是“并购”?
主要是因为“并购”相比“招拍挂”,容易拿到非常便宜的土地,毛利率会明显提高,并且同样的资金规模能买到更多的土地,资金压力小不少。
这对于阳光城来说,既能保持较高的销售增速,又能降低杠杆和融资成本,也能提高盈利能力。
可谓“一石三鸟”!
效果立竿见影!张海明时代,并购土地的成本非常低,平均楼面价只有2521元/平左右。
同期“招拍挂”获取的土地,平均楼面价为5606/平左右。
相比之下,“并购模式”真心便宜!
此带动下,2016年全部土储楼面价为3251元/平左右,在当年地价大幅上涨的情况下,竟然比2015年还低了229元/平。
另外,融资成本降为8.42%,比15年下降一个百分点。
但是,“并购”有一个巨大的弊端:坑太多!
如果尽职调查做的不到位,之前的种种问题没有被发现,那么
由于突然转型为“并购模式”,管理经验不足,给予内部投资拓展人员过高的激励,导致相关人员抱着捞一把就走的心态谈项目,尽职调查不充分。
不少项目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没有被发现,成为迟迟无法动工并售的“僵尸项目”,直接导致周转速度下降、资金成本大增。
其中最大的一个“僵尸项目”,是16年11月底收购的“物产中大资产包”,耗资104.69亿元,占16年土地购买金额的37.25%。
这个项目收购完成之后,过了一年多,才完成资产交割手续。
而“干净”的招拍挂项目,一年多的时间估计都清盘了!
从张海明任职期间的成绩单来看:销售增长尚可,融资成本改善明显,截止2017中报只有7.14%,而14年超过10%
但是,净负债率仍“高高在上”,接近250%,净利率进一步下滑,从17和18年财报数据来看,不足7%,比之前还要低.
连恒大一半都没有!惨不忍睹!
“一石三鸟”基本成为镜中花、水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