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振兴规划被掷脑后短视“争吃”行业受伤
钢铁企业最近很郁闷,气刚刚喘匀了没几天,又被迫喘上了,这有别人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来自于自己。这几年的钢铁企业可谓是在高峰和低谷间穿行,期间的酸甜苦辣,只有钢铁企业心知肚明,心知肚明之后,仍旧沿旧线路“攀登”,笔者认为,这是整个钢铁业最近“受伤”的根源所在。
按通用标准,当钢铁供给增速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1/3- 1/2时.钢铁供需基本处于平衡状态。这种理想的平衡状态的确常处“理想状态”,从近几年的钢铁市场演变来看,几乎是不存在的,或者是转瞬即逝的。2005年 由于钢铁产能释放较大,各地“大炼钢铁”,小钢厂“遍地开花”,国内钢铁供应量迅速增加,最高时达到30%以上,供大于求明显,同时国家加大宏观调控,钢铁价格暴跌,2008年由于PPI的上涨,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16%左右,而月度钢铁供应量最高时达到20%,钢铁行业也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中国钢企对未来市场充满乐观情绪。在这种背景下,钢企接受了世界铁矿石巨头的大幅涨价要求,并由此埋下了后来的苦果之种。钢材价格维持了一段时间的上涨,但是最终以2008年第三季度的暴跌收场,钢铁企业由峰顶的喜气洋洋,很快就跌进了低谷的“抱团痛苦”。
在国家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下, 经历了下半年钢材价格的大幅调整后,国内钢价逐步回暖,但由于终端需求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在短暂的连续12周上涨,2009年春节后再次下跌。2009年1月,国务院会议部署钢铁产业振兴规划,会议指出加快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必须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联合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推动钢铁产业由大变强,3月份国务院发布钢铁产业振兴规划细则,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是产业振兴规划的核心内容。
随着政府投资的逐步实施,需求回暖,国际钢价上涨等各方面共同推动下, 近两月,钢铁企业头脑又开始发热,把产业振兴规划中的控制总量的约束抛掷脑后,各大钢厂发力生产,并再次纷纷提高出厂价.各地中小铁矿“死灰复燃”。在国内钢企仍面临产去库存化的困境中时,进口铁矿石和废旧钢铁“压港”情况又再上演。钢铁产业不得不面临产能过剩与过度进口廉价铁矿石两重挑战。
2009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遏制钢铁产量过快增长的“限产令”,可谓是不得已之举,“限产令”首次提出将通过商业银行减少或停u止贷款的方式对钢铁产能进行限制。但是限产令,对机制灵活,对贷款依赖程度偏低的中小企业起到的作用仍待评估。另一方面,虽然中小钢企往往是落后产能的代名词,然而,在地方政府有2009年保增长、保就业的政治责任,在众多企业经营困难、地方小钢厂仍在盈利和仍是地方的利税大户的现实下,“限产令”的效果可能有限。工信部于2009年5月表示,预计2009年钢铁产能与实际需求相比过剩约25%-30%。
钢铁企业、特别是钢铁类上市公司,如何在这种“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条件下游刃有余呢?笔者认为,2009年,钢铁类上市公司要熟记钢铁产业振兴规划中的控制总量和结构调整的宗旨,主动调整品种结构,增强调整品种结构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创新经营模式,由热衷单恋的生产导向型转变为销售导向型,由订单数量决定生产,产品堆积而无人问津的局面可由此改之。
作为钢铁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应该高举大棒整肃市场,对应该淘汰的企业绝不手软,对扰乱市场的中间贸易商使以重罚。地方政府制定与钢铁产业振兴规划配套的、及时有效地地方钢铁产业振兴规划,帮助钢铁行业走出困境。中国钢企由于背后强大的政府支持,相比于国外的企业其长期优势是很明显的,宝钢收购宁钢南钢、鞍本集团的整合,唐钢系、陕西钢铁集团的整合,都是为了提高行业集中度,削碱低效率的产能,创造出钢铁巨头以便未来在国际市场上轻取对手,
中国钢企有着强大的政策扶持,在全世界的钢材和铁矿石市场上都会有极强的话语权。
综合治理,效果总会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