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银行理财产品在国内属于比较新的投资项目,所以我们在进行购入和持有时往往会进人一些误区。
常见误区一:认为投资理财产品就是存款。
银行不仅仅能提供存款贷款这两种服务,我们在选购理财产品之前要清楚地了解理财产品与存款的区别。
存款的目的在于保存资金,获得的利息只是附加部分,且存款模式十分有限。而银行理财产品是一种投资产品,购买的重点不是“保存投人本金”而是“获取尽量多的收益”,种类繁多,覆盖面极广。
除此之外,银行理财产品和存款的流动性也有差别。我们在存款时,可以随时支取,定期转活期,损失的只是部分利息收益;而很多银行理财产品并不是每天都能赎回的,对于急需用钱的投资者来说,即使他本人愿意承受收益的损失,也不一定能提前终止合同,所以投资前一定要对此有所准备。
误区二:把预期年化效益当成实际效益。
预期年化收益是什么?就是经过计算之后得出的一年能获得的收益的预估。预估的结果当然不同于实际的收益,有许多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都只看到了广告中大数额的百分数,而忽略了这一事实。
另外,对一年期或一年期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来说,预期年化收益率的概念我们很容易理解,就是一年到期后的收益率;而对于现在很多少于一年期限的理财产品,就需要我们留心了,因为其合约中标明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仍是以一年的期限来标明,我们的实际收益需要自行平均到相应期限来计算。例如,半年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大致是合同中预期年化收益率的1/2。
误区三:把到期日当成到账日。
到期日是我们投资结束的日子,到账日是收益和本金回到我们账户中的日子。银行理财产品对于赎回期限有着相应的规定:在到期日时赎回,才可获得合同约定的收益,若要提前赎回,则有可能不被允许,或需支付一定的提前赎回手续费,如果在提前赎回的时期市场情况不好,那么投资者可能要承受亏损。
比如说我们购买了一个半年期的理财产品,到达到期日后,钱不会立刻回到我们的账户中,而是需要等待2-7个工作日,在银行方面完成结算后才会到账。这一点,在我们签订的理财产品购买合同中会有明确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