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理论并非一无是处。它是一种模型,可拿来与现实进行对照。在我谈及远离均衡状态时,我实际上也在使用均衡槪念做比较。@经济学家做了很多勇敢的尝试,把现实条件考虑进去调整他们的模型。所谓的第二代商业周期模型就是寻求分析暴涨一
一这很容易被误解。事实上,有一位与我通信的先生就误解了它。特注于此。当我谈及远离均衡条件时,我正在使用“均衡”作为讲话的一个重要因素。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存在一种稳定的均衡,黎涨一暴跌过程不时与之偏离。我只把均衡当做一个移动粑,因为市场价格反映的是基本面信息,但市场价格同时也会影响基本面。
暴跌状况 我无法判断其可信度。但是它们显然缺乏我的暴涨一暴跌模型的简洁性。这使我想起哥白尼之前的天文学家曾试图修正他们关于行星运行轨道的范式,他们当时认为是圆形的,而事实上是椭圆形的。
时代呼唤新的范式,而反身性理论已经是现成的了。我指的是一般性理论,而不是暴涨一暴跌模型。不过,在对社会现象有关理论可能得出的结论进行根本性重新思索之前,这一理论并不期望获得科学上的认可。如果非得采用自然科学理论所用的标准和规格,反身性理论很可能就不能称之为科学了,因为该理论认为自然现象和社会事件之间的结构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如果反身性使社会事件产生不确定性因素,那么那些事件不可能在确定的情况下被预知。
流行范式认为,金融市场会趋向于均衡。它形成的观念认为,实际价格偏离理论上的均衡状态只是随机现象。根据这些想法构建理论模型是可能的,但是把那些模型应用于真实世界则既犯错误又成为误导。它没有考虑到背离均衡的情况可能会自我增强,从而改变理论上的均衡。当那种情况发生时,建立在这些模型上的风险计量和交易技术都会失灵。1998年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是一家采用这种交易技术的高度杠杆化的对冲基金,它的顾问就是两位因设计这种模型而荣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该公司陷入因境,最后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帮助下得到救助。后来的技术和模型都得到修正,但是人们仍在使用其基本方法。我注意到,价格背离并不服从正态分布的钟型曲线形状,而是有一个厚厚的尾部形态。为了体现这种现象所代表的额外风险,人们推出了压力测试方法,以作为风险价值(VaR)计量模型的补充,但是厚尾形态产生的原因仍未得到合理解释。在自我增强的价格走势中可以找到原因,然而反身性仍旧被忽视了,错误的模型,特别是合成金融工具的设计模型,仍在不断散布。这是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源所在,我将在第二篇加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