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想到,就在东南亚经济正处在蒸蒸日上的阶段之时,一场突发于泰国,继而横扫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香港等地的金融风暴席卷而来,在肆虐数月后,不仅丝毫没有收敛的迹象,反而继续吹向韩国和日木,甚至波及到了欧洲和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乃至全世界。
1997年7月2日,泰国中央银行被迫宣布泰铢实行自由浮动,以取代泰铢兑换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当天,泰铢大幅度下跌20%,一夜之间,泰国失去了五分之一的国际购买力。至此,泰国中央银行维护泰铢汇率稳定的努力宣告失败,泰铢终于颓然倒下。
风暴一旦有了开端,就开始四处肆虐。金融危机像瘟疫一样在东南亚地区蔓延,包括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菲律宾比索在内,各国货币纷纷贬值,货币危机引发了整个东南亚金融市场的混乱。就连一向币值坚挺、外汇储备充足的新加坡元和港币也先后受到了冲击。
索罗斯之所以选择在东南亚下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东盟的区域一体化经济模式。索罗斯认为,这样的经济模式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旦这种经济模式遭遇了投资的“羊群效应”,就很容易被彻底击垮。东南亚经济如多米诺骨牌般崩溃,为他的预言做出了最佳的注释。
所以,索罗斯在泰国得手后,立刻将下一个矛头直接对准了菲律宾比索。因为他很清楚,在这种经济模式的压力下,各国的金融市场都已经混乱不堪,这是他彻底击败东南亚的最佳时机。
自1994年以来,菲律宾比索的对外实际价值上升了25%,与此相反,菲律宾通货膨胀率最高时达到了12%,这与比索的价值是相背离的。但菲律宾中央银行不甘示弱,多次对汇率进行干预,企图捍卫比索对美元的固定汇率。从7月2日到10日,不到10天的时间,菲律宾中央银行为干预外汇市场动用了16亿美元,外汇储备亮起了红灯,可供调用的全部外汇不足100亿美元,到了最低的警戒线。
果然,到了7月11日,在索罗斯等投机商的巨大进攻压力下,菲律宾再也无力回天,外汇交易市场开盘不久,就迫使比索对美元的汇价贬值幅度达10-36%,为三年半以来最低点。菲律宾中央银行紧急下令停止交易,菲律宾当局也匆忙商议着对策。然而当天下午,菲律宾中央银行不得不宣布放弃固守多年的比索与美元之间的固定汇率制。菲律宾成为继泰国之后,让货币自由浮动的第二个东南亚国家。浮动汇率实行几小时内,比索贬值了近6%,利率一夜间猛升25%。这一切都在索罗斯的预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