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南松1992年从“五道口”毕业后,开始在海南汇通国际金融投资公司实习。同年6月,他受公司指派筹建证券营业部。
当时正好是股票炒作的泛滥时期。朱南松当时在证券公司主管大户室,亲眼看到很多投资者,从很少的资金,不断地壮大,资金量后面不断地加零,给他刺激很大。朱南松想,这些人的学历和专业大都不是金融,都能做成这样,自己是不是也可以走这条路呢?1993年,他离开海南汇通国际金融投资公司,游荡于江湖,自己投资,主做新股申购。
1993年的时一候,戴志康找到他,让他负责上海证大财务顾问公司的上海业务部。
朱南松一开始就做得十分顺手,他当时主要做的是国债期货,基本每年都有钱赚。朱南松原来就是学宏观经济的,对整个物价的统计一直保持着积极的研究,同时还与相关的人员保持信息方面的沟通,由此看清整个物价大体走向,而物价走向清楚之后,就对保值贴补国债期货的走向有所把握了。他们认清局势后,基本上一直在做多。那段时期,证大在国债期货上挣了很多钱。可见在那时,朱南松就已经将自己的专业研究与官方渠道的优势结合起来,且发挥得淋漓尽致。
尽管“327”国债事件对于很多机构来说是一场灾难,但对于证大而言,却意味着一次时不再来的暴利机会。1995年,全国上下都在为政府是否保值贴补“327”国债争执不下,各路精英展开巨资豪赌时,朱南松看清形势果断做多。当年2月23日,当“327"国债贴息传闻得到证实,朱南松在开盘短短1个小时快速赢利400万元,他欣喜若狂,马上获利平仓。这次超额收益为上海证大赢得了第一桶金。
1996年,国债期货市场关门,上海证大投资转战股票。朱南松自言,其投资始于研究—这是他从海外学来的经验。1996年上半年,公司调研了当时80%的上市公司,并从中精挑细选了如苏常柴、长虹、海尔、春兰、伊利等作为投资的对象。他说,当时作调研的机构市场上只有两家,一家是他们,另一家就是君安。当时上市公司老总们都很激动,因为很多公司上市两三年,从来就没有被机构惠顾过。
调研给证大的投资带来很大帮助,尤其在19961997年,证大通过调研成功地抓住了几个项目,包括伊利、杉杉、海尔、长虹,获利颇丰。
投资长虹堪称证大投资的又一次神奇经历。当时,调研完长虹之后,证大甚至提出了要投资倪润峰的观点。当时长虹用低成本战略的规模扩张很是卓越。证大觉得,长虹是一家拥有营销策略的公司,倪润峰的领导做得很出色,是中国当时难得一见的优秀企业家。而当时,长虹虽然业绩很好,但市盈率很低,于是证大就在1997年狂买长虹。后来,证大想要稳固收益,同时也认为这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好项目,就跑到时任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杨祥海那里作了一个报告。他们跟杨祥海分析说,要和深圳竞争,就要把长虹作为领头羊,最好让长虹并购上广电,把长虹打造成沪市龙头股。
然而,到了1998年,朱南松在跟踪四川长虹的时候,发现情况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公司陆续暴露出一些问题。朱南松立即决定逐渐退出。他们几乎就是在长虹达到40元头部时的前两天,全部清仓,保住了胜利果实。证大在四川长虹这个项目上获得了4倍的收益。之后,长虹一路下滑。
这期间,证大又把握住了一个绝好的制度性机会—投资转配股。当时转配股的价格只有二级市场价格的1/31/5左右,这就意味着如果这个价格不动,就可以稳赚3-5倍。当时一级市场投资遵循高举高打,二级市场的投资遵循主力板块。
此后,证大一直利用公司自有资金投资一级市场转配股,并开始逐渐投资法人股。1995年证大就开始布局苏常柴转配股,到1997,1998年大举参与,到1999年手上已经拿到了大量的转配股。进入2000年,证大到了大规模收获期。后来,2000-2001年期间,朱南松将手中的转配股全部上市流通,取得了平均4-5倍的收益。
2001年左右,他再次抓住了一个制度性机会—法人股。证大基本将转配股收获的相当一部分资金都投入法人股,通过拍卖买到了15家上市公司的法人股,获取了20%左右的收益。此后,朱南松又从法人股投资中逐渐撤出,转向PE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