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宁的案例解释了以“终值”来衡量一个企业的长期投资价值是对“成长性幻想”的一种制约机制。有人会说,对终值的评估很可能是错误的,比如某企业的市值在成长了几十倍后又再次成长了几十倍,如果“恐高”就会因此而错过。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笔者这样分析:
首先,“终值”的视角并不是考虑其过去翻了多少倍的“恐高”,而是对其成长必然面临的天花板的一种评估。
这种思路可以强迫投资者对于企业发展的各个主要驱动力进行深入的思考,对于市场的容量,企业在其中的可能占有率,以及行业竞争均衡态势后的盈利能力进行审懊的评估。另一方面,要考虑到越是接近这个可能的成长天花板的范围,市场将提前给予其折价。同时考虑到这两方面,将能够勾勒出一个大致的最终市值的“量级”。
其次,终值的评估并不是为了精准,而是为了弄懂投资的基本逻辑是否在自己的把握内。也就是说,在无法进行基本的成长空间的“一级”层面的估算时,这笔投资已经开始脱离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外。这种估算并不需要精准到与最终事实分毫不差的地步。不妨想想那句话,最好的投资,来自于简单估算也能看到的显而易见的大机会。
正因为无法精确化的评估一个企业的最终市值,所以对待一笔长期持有的投资标的,就非常需要结合其产业特性和企业特点,来考虑到底有多大的市值冗余存在?所谓市值冗余,可以简单理解为“市值成长的余地”。假设站在较为乐观的背景下估计,其市值就算未来再翻10倍,相对于其可能的市场地位和盈利规模而言依然不离谱,就是一个很好的市值冗余。这种情况下,就算估值方面或者企业竞争动态中有所偏差而打了折扣可能依然有3-5倍的市值增长弹性。
除此之外,对市值的视野更加扩展一些,也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市场的环境和未来机会所在。2010年笔者曾经提出投咨既要考虑近两年来市场分化所形成的“估值差”,但更需要思考“市值差”的现象及长期来看这一现象的变化趋势。
2011年12月20日,笔者曾在博客中做了一个小对比,当天按证监会分类的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的前十大市值企业,其市位之和恰好等于五根液(000858.SZ)的1310亿元。医药制造业的前十大市值企业总市值2300亿元略高于贵州茅台(600519.SH)的2100亿元。用两个酒厂,就可以买下中国最其有竞争力和实力的20个IT软件集成企业和医药制造企业,这是市场在这一刻的局面。毫无疑问,我们可以为这种现象提供很多存在的理由,但结合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这种“合理性”下的“不合理性”是否可以时投资带来一些启示呢?
截至2013年7月底,五粮液的市值下降为730亿,茅台的市值下降到到1800亿。而计算机应用和医药制造业前十大公司的市值之和分别增长到1900多亿和3900多亿。当然这么短的时间还不能说明什么,也许再过5-10年,这一对比的结果会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