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零点财经>散户炒股>散户赢家思维模式> 股市行情的关键要素有哪些?如何进行价值判断?中国股市有何特点?

股市行情的关键要素有哪些?如何进行价值判断?中国股市有何特点?

2018-12-11 18:47:00  来源:散户赢家思维模式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12分钟的时间

股市行情的关键要素有哪些?如何进行价值判断?中国股市有何特点?

时间:2018-12-11 18:47:00  来源:散户赢家思维模式

学会这个方法,抓10倍大牛股的概率提升10倍>>

从2001年的“市价减持”到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国有股实现全流通始终是市场改革的既定目标,而且时间越久国有股的库存量越多。决策层之所以坚定不移地推动国有股实现全流通,就是要将蛋糕做大,使得股票市场中能够容纳中国石油、中国移动、工商银行等一批大蓝筹的上市。

据说那些大蓝筹一旦上市,将能让投资者更好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从此拥有财产性收入。虽然后来的事实和这种宣传相差甚远,但是“全流通”这一点却已经不可逆转了。

多空双方的资金实力对比才是股市行情的关键要素, 2006 ~2007年的疯狂是各种利多因素集中爆发的结果,羊群浩荡造成的巨大成交量掩盖了一个最大的利空,而那却是最不该忘记的: "产业资本”在2007年开始其实已经堂而皇之地变成了证券市场的最大玩家。从那时开始,曾经驰骋风云的券商基金类大户们将再也不会有往日呼风唤雨的风光了。

2007年股改基本完成,占总市值超过60%的非流通股将逐步进入二级市场开始流通,从此成为最大的参与力量和以往相比这将是一个颠覆性的变化。“5 . 19"行情之前市场的散户特征非常明显,后来随着基金、券商、保险等机构的发展壮大,市场进入机构为代表的金融资本时代,而股改完成后将逐步进入全流通时代,原来的金融资本所持“流通股”比例会急剧下降,它们对市场的主导地位将一去不返。

<a href='/cgjq/287464.html'>股市行情</a>的关键要素有哪些?如何进行价值判断?<a href='/lidaxiao/290031.html'>中国股市</a>有何特点?

金融资本主导市场的时候,大家普遍用市盈率市净率等财务指标进行价值判断,大股东的股份不能流通也让股票供应量相对稳定的多,这种情况下技术分析也有用武之地。但产业资本的估值原则却完全不同,因为上市之前普遍存在资产高估的现象,大股东对自己的公司净资产和未来的盈利能力会有完全不同的评价。而且因为大小非抛售的可能,股票供应量随时都会突然大增,这将导致技术分析的基础被彻底破坏。

随着这种力量对比的转变,行情的运行将会遵循一个完全不同的路径。这并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牛熊变换,而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个产业资本主导估值的时代。在这种全新的力量格局下,散户们原来信奉的那些技术分析、跟庄套路和估值理论将在产业资本的冲击下全部土崩瓦解。

同时, 2007年新会计准则实施带来的资产重估、基金规模史无前例的大膨胀、股改时“10送3"的对价和所有股票“首日不设涨跌幅限制“的炒作便利,这三个重磅利好以后将再也不可能出现,于是后市股市上涨的动力便只能是新增资金的推动和经济实实在在的发展。可是,近30多年我国经济发展一直是投资推动型的外延式增长,这种增长模式在将来10年间基本上不会有任何大的改变,城镇化的继续深化将导致经济增长仍然会以扩大规模的方式继续发展,而这种情况下的总量增长其实一直伴随着存量的贬值。

总量增长和存量贬值的情形一直在同步进行着,但人们往往因为总量的增长而忽略了存量的贬值。

总量和存量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以人口的增长为例:我国最近的几十年间人口总数一直在增长,但这种总数的增长却一直伴随着人口的死亡。比如说,如果你出生在1970年,当年登记在册的人口有7亿,那么你会发现这7亿人口中既有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在生,也有邓丽君、张国荣等明星在世,他们和你还有其他很多人一起构成了那个7亿的存量。40多年过后,人口总数虽然增加到了13亿,但当年的那7亿人口已经有超过一半去世了,曾经和你一起在生的毛泽东、邓小平、邓丽君、张国荣等人早已和去世的那一半人一起成为了历史。而剩下来的-少半则和后来出生的10亿多人口一起构成了新的13亿。这就是总量增长但存量下降的现象。

经济构成中的产值也是一样的,投资推动就是增量拉动,不断地重复建设,城镇化比例的不断提高就是在不断地出现增量,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只是修了更多的公路,而原来已经修好的公路绝不会自己生长变长或者变宽,反而会不断折旧,而且因为新增公路的排挤,旧公路上的车流反而会不断减少,这种总量增长和存量贬值同时存在的现象在大多数行业中都存在。

铁路、港口、住房的建设无不是遵循这种模式。所有那些没什么技术壁垒、知识产权壁垒、政策壁垒、垄断壁垒的行业都是这种情况,不断地有新项目诞生,也不断地有旧项目终结。

而那些已经上市的公司大多数只是存量,很明显的趋势就是它们实际上不会持续增长反而在不断贬值,在不断被新生的公司取代。这种情况反映在股票市场上就是总市值在不断扩大,但老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却在不断下滑。于是可以预料的将来仍将是这个样子,总市值仍然会不断增加,但和GDP的构成一样,大多数老公司却越来越被边缘化。

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建设,房地产、钢铁、水泥、纺织等等这些人力密集型的产业并不存在升级换代的空间。会有少部分企业能够伴随GDP的增长持续发展,但大多数将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而失去发展后劲。就和人的生老病死一样,对大多数公司来说等待它们的将是不逆转的消亡。在这样的行业中,那些以为坚守就能解套的死多头最终等来的不会是解套,而将是颗粒无收的无奈结局。

个人的生活其实也是一样的。统计数据表明,平均收入一直在增加,人民生活一直在变好,可是同时却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资本的垄断特征让富人越来越富而穷人越来越穷。目前的社会阶层甚至已经有固化的趋势,民工的下一代还是民工,商人的下一代还是商人。虽然平均水平确实一直是增加的,但大多数的人却只是不断贬值的存量,那些增量与他们完全无关,深圳的“造富板“一年就制造出了数万名千万富翁,数百名亿万富翁,而大多数参与进来的散户却成了总量增长的牺牲品。

6000多点的高峰让很多人仍然沉醉在其中,甚至直到现在还时不时有人冒出来宣称股市将再创新高,但力量对比的分析告诉我们, 10年之内那将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高点。我们的总市值肯定会超越6000点时的总市值,但那时候你会发现,指数仍然离6000点是那么遥远,就因为那只是不断有新公司上市加入了市场,将总盘子不断撑大,但那些老公司并不会实现同步的增长。而它们的价格水平汇总而来的指数同样会面临这样的命运。

日本的股市已经有超过100年的历史了, 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日本在汽车、电器、造船等领域全球领先,回顾我国刚改革开放时的消费市场,那时候消费电子、电器、汽车、办公用品等领域,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 日本的产品几乎无处不在。日本的各种品牌之所以让国人耳熟能详,正是那时候它们的产品独霸市场的结果。那时候日本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成功让日本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保持了40多年。在世界市场上大获成功的同时日本国内资本市场和地产市场也是空前繁荣。

中国股市和日本、美国等地的股市相比,制度设计和经济的发展阶段并不具备完全的可比性,但6124点泡沫形成时的估值却相差无几。

而且A股市场的供求关系在后期更是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产业资本主导市场估值的条件下, 10年内重上6000点注定将是一相情愿的幻想。10年之内可能超越的只会是6000点时的总市值,而绝不是指数!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的A股市场只可能越来越大,而绝不会越来越高。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相关阅读

为您推荐

移动平均线
股票知识
MACD
老丁说股
热点题材
KDJ指标
读懂上市公司
成交量
股票技术指标
股票大盘
分时图
股市名家
概念股
缠中说禅
强势股
波段操作
股票盘口
短线炒股
股票趋势
涨停板
股票投资
长线炒股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财务分析
炒股软件
上证早知道
经济学术语
期货
股票黑马
股票震荡市场
理财
炒股知识
散户炒股
外汇
炒股战术
港股
基金
黄金








































































































































































































































































































































































































































































































































































































































































相关栏目推荐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6-2024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友链,商务链接,投稿,广告请联系qq:253161086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