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浪的划分准则
波浪理论以群体心理为基础,适用于股市平均指数。市场规模越大,参与的人数越多,就越符合,神奇数字就越显神奇。以此类推,同一市场中的各种指数能互相补充印证。而中国A股市场至2016年12月已有3000只股票上市,市场参与者人数位居全球首位。如果复合成一个综合指数,应该最容易找到规律。同理,如果世界大同,全球股市关联度足够,那么把各国股指复合而成一个全球股指,也必定能发现更有趣的现象。事实上,全球主要股指在2007年10月都达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性高点,虽然涨跌幅度不同,但节奏是非常同步的。
在股市的波动中,如果投资者能审时度势,把握大势趋向的话,既能抓住牛市有利时机,又能规避熊市系统风险,艾略特的波浪理论为投资者很好地提供了分析大势的有效工具。不过,事后诸葛亮好做,看着K线图,似乎人人都能发现规律。
当然,有时也并非这么简单。A股指数在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初这段行情中,顶部在什么地方不容易确定:上证指数的顶在2009年8月4日,深圳成指的顶在12月8日,深圳综合指数的顶又似乎在2010年的1月19日。以何为准?顶部不同,波浪的划分各异。道氏理论中所述的“指数必须相互验证”的原则如何体现呢?
比较合理的是,波浪的划分应参考两个标准:第一,按参考者最多的定;第二,以最符合波浪理论标准的指数定。在上述时间段中划分基本浪,按第一标准,以上证指数为准;按第二标准,则以沪深300为准。事实上,此二者这一浪级划分在时间上正好一致。
波浪理论的原则,第一位的是形态,第二是比例,第三是时间。把上证指数6124点见顶的时间确定为上升大五浪的结束,1664点确定为A浪底,是得到公认的。那么,B浪中的a、b、c三浪该怎么划分呢?从2008年10月28日的1664点到2009年8月4日的3478点见顶,指数走的是不断上升超级延长浪,看不出有典型一波三折形态的b浪调整。这时,用深圳成指来分析,似乎可以得到解释:从2009年9月1日的10387点是b浪,再上升到12月8日的14096点是c浪,然后接着是大C浪开始,这样就与波浪理论的原则不相违背了。之后的C-1浪下跌到2010年7月2日结束,而其中C-1一1浪复杂,C-1-2浪平坦,C-l-3浪最长,C—1一4浪简单,C-1-5浪短暂,几乎是完美印证了波浪理论,令人叹为观止。
不过,在更细微的浪级上,上证指数和沪深300还存在令许多数浪派人士倍感困惑的差异。比如,2010年1月14日,沪深300产生短线低点3411.81,上证低点是在1月8日;4月6日,沪深300已见到阶段高点3436.29,而上证指数在4月15日又创出3181.66新高。这时,就应该以浪形清晰简明的沪深300波浪为准划分。又如,2012年1月6日启动至3月14日见顶的一波行情,上证高点出现在2月27日的2478.38点,3月14日最高是2476.22点;而沪深300指数2月27日的高点是2693.84点,3月14日创阶段新高2705.75点。之后是长阴下跌。这时,也应以3月14日作为这一波浪的结束时间。最具参考意义的指数波浪,笔者称之为主导波浪。一般情况下,主导波浪基本合规,而其他的辅助波浪可能在力度强弱、震幅高低和时间先后上存在差异。
波浪理论的最大作用就是把极其纷繁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是研究分析金融市场运行规律的绝佳工具。它就如同海上的灯塔,虽然不能保证每一艘船都安全驶过急流险滩,可至少提供了一个方向。如果没有它,则更可能分不清潮流和航向。而投机市场的波浪运动就像呼吸一样自然,甚至不需要知道为什么。
正确划分浪形多数只是有助于事后分析。但关键是,事先有可能进行研判吗?这令无数充满激情和智慧的人为之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