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波动的机理:市场波动的基本原理
波动是最根本的,万物皆如此。它是最普遍的,适用于地球上的每一种现象。科学告诉我们,任何原始激励最终都会变成一种周期运动或有节奏的运动。不难理解,股指走势当然是所有影响股市因素的综合反映。单只股票的随机涨跌我们不可预测,但大量股票的群体综合走势,却似乎是有章法可循的,这就是概率世界的魅力,在偶然中隐含着必然。随机性造成了低尺度下的差异性,但在高尺度下又表现为某种共同特征的相似性。
美国学者拉尔夫•N.艾略特经过对华尔街股市近80年走势的观察研究,发现股票价格波动竟然与大自然的潮汐、波浪一样涨跌有序。于是以查尔斯•亨利•道创立的道氏理论为基础,在1934年提出了著名的波浪理论。
道氏理论是在大的轮廓上对市场进行描述,分解出了三种波形,尚未全面揭示各种运动形态及相互关系。艾略特推进了道氏理论,其基本内容是:一个完整的涨跌周期即八浪循环,由五波段推动浪和三波段修正浪组成,并可被进一步分为9级144浪(见图1—1)。每一个波浪的长度、幅度、时间均可以压缩、延长,过程有简单也有复杂,一切以形态为准。波浪理论适用于分析大盘平均指数,并由此发现较理想的系统出入时机。
图1一1完整的投机市场循环
为什么波浪的基本形态是五浪上升、三浪下跌呢?究其原因,首先因为“发展是硬道理”,任何事物总是前进上升的,回调总比上涨幅度小。其次,若回调只有一浪,就没有振荡过程产生,至少三浪才有;回调已是三浪,反推可得前进至少是五浪。因此,5—3分段其实是符合线性运动振荡和行进要求的最小单位。K线的实质是心理线,前进五浪又细分成三升二降,这与春秋时期《左传》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之言同理。波浪理论是充分反映人性和事物发展基本规律的。
任何理论都有其产生背景和作用条件,波浪理论是在20世纪初美国股市高度投机时期产生的,也最适用于充分投机的市场,中国A股的走势基本符合其理论形态。
人们通常说,“要把握市场脉博”。我们不妨把大1浪及大II浪看作是股市的一次呼吸,涨跌就像舒张收缩。只有在排除所有外部影响因素的条件下,才能静心感受到这种来自市场内在的律动。细细思索,也许就能理解这绝非无稽之谈,事实上,波动律包含了深刻而普遍的自然法则。
在某些情况下,比如目前欧美较为成熟的市场,指数波浪曲线由市场参与者的投机和投资两种行为因素交织叠加而成。投机是由感性推动的,感性是人的自然属性,遵从自然法则。投资是由理性决定的,理性是人的社会属性,越文明越理性。投资和投机两种成分的多寡决定了理性和感性的强弱比例,影响着指数曲线的波动震幅和斜率。
实际操作中,只能在投资基础上投机,很难在投机的市场中投资。形象的比喻就像是油和水,如果放在一起,油(投机)一定是浮在水(投资)的上面。这时,投资是隐性的、稳定的,投机是显性的、变动的。不难想像,完全没有投机成分的回报率固定的理性投资,在时间价格坐标系中留下的只能是一条水平直线。因此,波动主要体现的是投机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