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零点财经>股市名家>任泽平> 任泽平股市最新相关消息:新基建如何才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任泽平股市最新相关消息:新基建如何才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2020-06-11 20:43:44  来源:任泽平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14分钟的时间

任泽平股市最新相关消息:新基建如何才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时间:2020-06-11 20:43:44  来源:任泽平

学会这个方法,抓10倍大牛股的概率提升10倍>>

任泽平认为新基建的“新”是:要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简单地重走老路,导致产能过剩、资源浪费和“鬼城”现象。

任泽平在《新基建》中倡导和支持的新基建与传统基建“铁公鸡”之间,主要在五个方面存在不同,分别为新领域、新地区、新主体、新方式,以及涉及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的软基建。

01 新领域

新型科技基建+传统领域补短板

新领域指调整投资领域,在补齐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传统基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5G、特高压、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等新型基建。

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将赋能未来,驱动人类社会进入万物互联时代。5G与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深度融合,将形成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能力。

特高压是建设能源互联网、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关键一环。

特高压的输电能力是现有直流电网的5~6倍,具备输送容量大、送电距离长、走廊利用率高、线路损耗低的特点。特高压能更好地连接电力生产与消费,并变输煤为输电,改善生态环境。

此外,特高压工程建设能够推进包括换流阀、电力电子、新材料等高端装备制造的发展,符合国家产业转换和升级的趋势

充电桩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新能源汽车是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和融合载体。

2020年预计我国将新增公共充电桩16万台,其中公共直流桩6万台,公共交流桩10万台;新增私人桩30万台。参考国家电网充电桩中标价格,按照公共直流桩8万元/台、交流和私人充电桩3 000元/台的成本计算,2020年投资规模将超百亿元。

城际高铁、城际轨道交通是推进城市群一体化、都市圈同城化的“血脉”。

通过加强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投资,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推进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的基础。

02 新地区

在人口流入的城市群和都市圈适当超前基建,最大化经济社会效益

我们预测,到2042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峰值时,新增1.9亿城镇人口约80%将分布在19个城市群,约60%将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山东半岛七大城市群。

一方面,基础设施最终是为人和产业服务的,对人口流入地区,要适当放松地方债务要求,不搞终身追责制,以推进大规模基建。

都市圈和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和人口的主要载体,当前轨道交通、城际铁路、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短板明显,并且伴随人口持续流入,未来问题将更为突出。当前19大城市群,以全国1/4的土地集聚75%的人口,创造88%的GDP,其中城镇人口占比78%;24个人口超过1 000万的大都市圈,以全国6.7%的土地集聚34.7%的人口,创造53.8%的GDP。

任泽平<a href='/niuwenxin/300936.html'>股市</a>最新相关消息:新基建如何才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有观点认为,应该通过控制大城市规模而不是加大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来治理“大城市病”。过去“小城镇派”的“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城镇、区域均衡发展”的计划经济思想,导致人地错配、供求分离,一、二线城市高房价,三、四线城市高库存。

另一方面,对人口流出地区,要区别对待,避免因大规模基建造成明显浪费。

当前中国地区收缩、城市收缩现象已经出现,未来这种现象将越来越多,并且主要是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

从地级行政单元来看,扣除数据缺失地区外,2001—2010年、2011—2018年人口减少的收缩地区从87个降至46个,占比从25.8%降至13.6%,这主要是因为东部农民工回流中西部;人口正增长但低于自然增长的净流出地区从87个升至160个,占比从25.8%增至47.5%;人口正增长且高于自然增长的净流入地区从162个降至116个,占比从48.1%降至34.4%。随着自然增长率逐渐下行乃至转负,人口减少地区必将越来越多。

从现实看,不少地区政府债务水平比较高,2018年末西部、东北地区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GDP比值高达30.5%、34.5%,而东部、中部分别为15.1%、18.7%(不含未公开债务数据的河北、湖北),其中青海、贵州分别为64.2%、57.6%。因此,对于人口流出地区,基建要从促公平、保基本,“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军事安全,能源安全等角度考虑,防止无效投资造成明显浪费,加剧政府债务压力。

03 新主体

进一步放开基建市场准入,

对民间资本一视同仁

一是建议进一步放开基建投资领域的市场准入,尤其是为民营企业参与基建投资拓展渠道、消除限制。

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对于清单之外的所有行业、领域,都要给予各市场主体公平参与的机会,真正做到非禁即入、平等竞争。要合理确定投资资格,不得设置超过基础设施项目实际需要的注册资本金、资产规模、银行存款证明或融资意向函等条件,不得设置与项目投融资、建设、运营无关的准入条件。

二是在信息类新基建领域,除5G基站、公共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外,政府应充分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主要通过制定行业规则、设施标准、产业规划布局等,推进市场有序运行。

信息领域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不同,不少项目具有明显的商业化价值,一些企业已经进入或正考虑进入。对商业化价值低但又非常有必要的,涉及公共信息的,或市场整合难度比较大的信息类新基建,政府应积极主导或牵头。

04 新方式

规范推动PPP引入私人资本,对信息类新基建给予专项配套政策支持

一是在资金来源方面,要规范并推动PPP融资模式,引进私人资本提高效率,拓宽融资来源。同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平衡财政转向功能财政,上调赤字率和专项债发行规模。

要适当扩大赤字率,赤字率可以突破3%,赤字总额可以达到3万亿元,为减税降费以及扩大基建的支出腾挪出空间。增加专项债额度,建议从2019年的2.15万亿元上调至3万亿~3.5万亿元。当前中国政府杠杆率可控,并且背后有庞大的国有资产支撑,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有加杠杆空间,可通过发行特别国债支持特定阶段基建项目。

二是对信息类新基建给予专门的财政、金融、产业等配套政策支持。

因信息类新基建大多属于新技术、新产业,需要不同于旧基建的财政、金融、产业等配套政策支撑。财政政策方面,研发支出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低税率;货币金融政策方面,在低息融资、专项贷款、多层次资本市场、并购、IPO、发债等方面给予支持;产业政策方面,纳入国家战略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

三是做好统筹规划,防止“一拥而上”和重复建设,或“新瓶装旧酒”,造成大量浪费。

要充分吸取过去基建的经验与教训,做好统筹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和次序,地方制定投资项目需要充分考虑实际,不能盲目硬上,防止造成无效投资、产能过剩等。

有观点认为,大搞减税基建将增加地方债务负担,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大。我们认为,这种观点目光短浅,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时候财政还要保证收支平衡,将使企业和居民雪上加霜,财政应该搞跨期平衡,从平衡财政转向功能财政。只要中国经济繁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何愁未来财政问题。如果百业萧条,财政何谈平衡。

还有观点认为,财政政策对民间投资有挤出效应。我们认为,不能只讲挤出效应,财政政策还有外溢效应、带动效应、规模效应。同时,在推进新基建的过程中,要优化财政投资方向和结构,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和配置效率。

同时,对这一轮新基建,绝不要一年干完,而应做一个中期投资规划,有节奏地、分批有序地推进。

05 软基建

推进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治理能力,优化营商环境

新时代不仅需要硬的新基建,还需要软的新基建。从广义的角度讲,基础设施除物质性的“硬”基建,还包括涉及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反映国家治理能力的“软”基建。

近年经济社会领域“疫”情频发,经济持续下行,先后遭遇2015年股灾,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2019年民营经济离场论、猪价大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挑战,暴露出经济社会大转型背景下,一些政策一刀切、层层加码、误伤民企与中小企业,部分领域改革进程缓慢、民生投入不足、科技创新短板、舆论监督缺位、社会治理无序等问题,制度短板凸显,值得深思,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的紧迫性提升。

对此,我们建议:加强舆论监督和信息公开透明,建立“吹哨人保护法案”,补齐医疗短板,改革医疗卫生体制,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加大汽车、金融、电信、电力等基础行业开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改善营商环境,大幅减税降费,尤其是社保缴费费率和企业所得税,落实竞争中性,建立居住导向的新住房制度和长效机制,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新激励机制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积极性等。

(注:文章有删节)

关键字: 股市趋势国新能源
来源:任泽平 编辑:零点财经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相关阅读

为您推荐

移动平均线
股票知识
MACD
老丁说股
热点题材
KDJ指标
读懂上市公司
成交量
股票技术指标
股票大盘
分时图
股市名家
概念股
缠中说禅
强势股
波段操作
股票盘口
短线炒股
股票趋势
涨停板
股票投资
长线炒股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财务分析
炒股软件
上证早知道
经济学术语
期货
股票黑马
股票震荡市场
理财
炒股知识
散户炒股
外汇
炒股战术
港股
基金
黄金




































































































































































































































































































































































































































































































































































































































相关栏目推荐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股票问答
股票术语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6-2025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友链,商务链接,投稿,广告请联系qq:253161086

零点财经保留所有权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