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红筹企业境内上市路径日渐明晰,又一家制药巨头踏上回A之路。
5月27日,石药集团宣布,董事会于当日批准了可能进行人民币股份或中国存托凭证发行并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的初步建议。
这并非石药集团首次涉足A股。
早在去年3月,石药集团将保健食品业务板块新诺威(300765.SZ)拆分送上创业板,完成了首步“港股+A股”的资本布局。
此次筹谋科创板上市,石药集团称,将继续利用金融杠杆,进一步向创新型高新科技资本市场借力。
“石药是红筹企业,国内投资者购买股票需要通过沪港通、深港通,给投资者带来很大不方便。石药也想借着科创板和注册制改革新政落地,允许红筹回归的机会,扩大股东基础,让国内投资者享受企业发展的红利。”5月29日,一位接近石药集团的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考虑到具体上市方案尚需经过董事会、股东大会以及必要的监管批准,石药方面尚未给出境内发行的时间表。
“既要符合国内的法规,又要符合香港的法规,尤其是审计方式和使用的会计准则,红筹用的是国际准则,与国内的准则还有点差异。整个流程走下来要多久,具体时间还不好说。”前述接近石药集团的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回A提速
1994年,石药集团的前身中国制药在香港上市,算是最早一批在境外上市的红筹股之一。
眼下,石药集团将回归A股提上日程,更多是借内地资本市场改革红利的契机,完成“红筹+A”的资本布局。多年以来,尽管境内上市的路并未堵死,但红筹企业回归A股并非易事,通常需要拆除红筹结构,将控制权转回境内,所涉程序颇为复杂。
2018年,证监会正式允许试点红筹企业按程序在境内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或者存托凭证,但对市值和行业要求的门槛仍然较高。随着2019年科创板落地,以及今年创业板注册制推出试点,红筹企业境内上市的各项政策陆续出台,“回A”的口子才算真正放开。
4月30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在原来要求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人民币的标准之外,新增了第二套可选标准,即市值2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且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这一文件为更多有意愿在境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科创板上市的创新试点红筹企业拓宽了路径。
作为国内头部药企之一,石药集团于2018年正式被纳入恒生指数成分股,是恒指50年来首只医药股,高点市值曾经突破1500亿港元。
截至6月1日,石药集团报收15.66港元/股,总市值976.61亿港元。
“科创板是注册制,从申报到审核通过一般仅需半年左右,在同业竞争、关联交易等方面的审核要求也更为宽松。对于像石药这样的头部创新药企来说,在科创板还能享受更高的估值水平。”5月30日,上海某大型私募医药分析师林青(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科创板医药制造行业所属上市公司的市盈率普遍在50倍以上,而目前石药在港股的股价对应市盈率只有25倍左右。
创新药增长强劲
从原料药到制剂,从普药到创新药,经过产业层级的不断转型优化,石药集团近年来保持着稳健而强劲的增长势头。
从过去5年的经营业绩来看,石药集团的销售收入从2015年的91.71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221.03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近25%;股东应占溢利亦由2015年的13.41亿元飙升至2019年的37.14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29%。
5月27日,石药集团还发布了一季度财报,受疫情拖累,销售收入及核心利润的增长均低于预期。财报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石药集团实现销售收入61.25亿元,同比增长11.5%;股东应占溢利11.59亿元,同比增长21.8%。
其中,维生素C和抗生素业务因市场持续低迷,表现依旧疲软;而核心的成药业务销售收入50.22亿元,同比增长18.3%,占比已超过八成。
分产品线来看,尽管神经系统和抗感染产品线仅录得收入16.5亿元、7.75亿元,分别同比下降4.3%、3.2%,但是抗肿瘤线和心血管线的表现颇为亮眼,分别实现收入15.52亿元、5.82亿元,同比增幅高达53.7%、66.5%。
“高速增长的驱动力主要来自恩必普、玄宁、克艾力、津优力等创新药品种,在较大销售体量的基础上仍然增长强劲。”林青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2019年的数据显示,恩必普、玄宁、津优力等8大品种为核心的创新药业务收入达到129.75亿元,同比增长48.4%,占集团整体收入的比重提升至59%。
值得一提的是,石药集团的独家产品恩必普(丁苯酞软胶囊及注射液)2019年销售额达55亿元;今年一季度,恩必普的销售收入继续增长18.1%,达14.5亿元。
“恩必普县级市场的覆盖率依然偏低,目前主要做医药开发和市场下沉,在挖掘存量的同时,大力开拓增量市场。”前述接近石药集团的业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研发投入大幅加码
此次启动科创板上市,石药集团尚未披露计划募资规模。对于募资用途,石药方面称,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初步计划围绕集团的主营业务使用。
“石药本身做药,一直专注主营业务。上市融资主要会用于扩大研发支出、增加新产品产能等方面,不会投资于非主营业务以外的东西。”前述接近石药集团的业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石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曾公开表示,创新与国际化是石药集团的两大核心战略。围绕这两大核心战略,公司最近两年在研发上的投入大幅加码,研发的资金需求持续上升。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2017年,石药集团的研发费用还只有8.15亿港元,时至2018年,其研发开支陡然暴增至15.83亿港元,几乎相当于此前3年的投入总额。到2019年,这一数字继续上升至20亿元人民币,占成药业务营业收入的11.2%。
一季报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石药集团研发投入5.68亿元,同比增长23.2%,约占成药业务的11.3%。
“研发投入主要向创新药倾斜,围绕大分子生物药、小分子创新药和新型制剂三大方向布局。”前述接近石药集团的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预计未来三年将有50个左右新药获批上市,其中包括10亿元级别的重磅品种不少于15个。
目前,石药集团的研发管线上有300余个在研项目,其中小分子创新药40余项,大分子创新药50余项,新型制剂20余项,主要聚焦于肿瘤、自身免疫、精神神经、消化和代谢、心脑血管系统及抗感染领域。
国际化的布局也渐成规模。2019年12月,石药集团的高血压专利药玄宁(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获得美国FDA审评通过,成为中国本土企业首个获美国完全批准的创新药。
据悉,石药集团在美国建立了4个研发中心和临床中心,侧重生物药开发。目前有恩必普、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双抗M802、ALMB-0166等8个产品正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其中有5个产品已取得美国孤儿药资格认定。
此外,石药集团已获得19个ANDA(美国仿制药申请)品种,实现国际市场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