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两年来,企业倒闭、歇业停产、开工不足,诸如此类的事情频频发生,让人直接感知产能过剩,需求不足。今年4月份经济数据显示,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特别是,从去年开始,全国各地房地产量价齐跌的现象四处蔓延,加剧通缩程度。各种现象和数据表明,我国经济进入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的通缩时期。
通缩意味着经济衰退,固然不好,令人不悦。不过,事物具有正反两面性,祸兮福之所倚,对于股市,通缩倒是催生牛市的基点。
一、股市可不是由哪个人挥挥手或动动嘴或哪个机构做做局,就能拉起来的,它的上行最终是要靠整个经济体效率及价值的提高来推动的。
通缩时期,那些产能过剩、效率低下、技术落后、管理松懈的企业将失去或减少生存空间,优胜劣汰,各种宝贵的资源就会流向那些具有发展前景的、经营良好的、产业升级的优秀企业,这样,整个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从而整个经济体效率得到提高,其价值随之上升。而股市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场所,它将会提前把这些预期反映出来。
二、经济高涨时期(包括通胀时期),股市长期低迷。
这是因为它早已提前反映了经济衰退的趋势,于是整个估值水准一降再降。现在,反过来,通缩则预示着,未来的经济体效率势必超过当前的水平,价值将会增加,于是市场预期将会给出更高的估值水准。
三、股市是整个市场经济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承担起经济转型、调整结构、升级换代的首席重任,是冲出经济困境的主要突破口。
从行为金融学角度看,资本具有无时无刻、无处不去的逐利之天性,那是!A股20多年来的表现就经常如此:当什么都不好时,哎,股市倒见好了!哈哈!
综上所言,只要通缩预期见底,股市预期就会上升,于是牛市随之而来。这也是股市“否极泰来”的原理之所在。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反对说,通缩将会造成货币紧缩,流动性减少,以致股市失血而不能上涨。对于这个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浏览一下我2012年7月29日的小文《小侃“预期收益与风险”》,在此我暂不多说,以后再论。这里只提一问:如果央行放水,你能保证资金一定都会流进股市而不流到房地产或其他低效率的地方吗?这样的话,你说届时股市还怎么涨得起来?
有哪些反通货紧缩的对策?
物价持续下跌会导致投资者预期看淡,企业经营更加困难,民间投资亦不愿大幅增加,最终可能会导致经济大面积衰退,所以必须制定走出通货紧缩的政策:
(一)应急措施:实施扩张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当前反通货紧缩,最重要的政策目标,是要阻止商品供求失衡状态的进一步发展。实施扩张的财政政策,首先是扩大财政支出,通过增加国家预算和增加国债发行来扩大投资,用投资扩大来增加对投资品的购买,使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发挥作用,刺激国内需求,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稳定居民收入,稳定居民消费倾向,刺激民间投资需求的增长,启动经济。投资重点要放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就我国来看,能源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等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发展相当落后,即使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也不会出现过剩问题,可以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未来的有效供给。投资的主要方向应放在中西部地区。一方面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均衡,两者的差距已使各经济区域和省区间经济磨擦和利益冲突日益表面化,加剧了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的失衡,由此产生的贫困,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给国家产业政策实施,持续发展及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造成巨大困难,必须着手解决这些问题。另一方面,对于东部而言,西部更具广阔的发展前景,丰富的资源与市场均对投资者具有吸引力,通过政府投资,既可促进西部开发,又能带动一些在东部犹豫不决的投资者进行投资,带动民间投资的高涨。其次是加快费改税的改革,规范企业税负,减轻企业负担,加大退税力度,促进出口。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惯例的企业税收制度,不仅有助于政府职能的行使和体制内企业的业绩评价,也有利于建立不同所有者企业的公平竞争环境。再次是改变企业办社会的现状。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亏损企业往往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职能:包括办附属幼儿园、学校、医院,还有安全、娱乐设施,形成巨额的非经营性资产(国有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占营业总资产 24 、 8% ),形成企业的沉重负担。将企业的这些非经营性资产采用抵押、变卖等方式去筹措企业急需的资金,既可以减轻企业负担,分散部分产权,又能启动低迷的消费。
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是要稳定当前存款贷款水平,继续利用目前的低利息率来促进居民消费,刺激投资,减轻企业负担;二是加快国有银行向商业化改革,使商业银行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摆脱行政对银行经营的干预,真正实现银行投资资金与效率挂钩;三是积极支持非国有金融机构探索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新途径。放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增强金融机构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及时调整金融监管方针,使防范金融风险与加大对中小企业放款相结合,解决银行惜贷问题。
(二)根本措施:加快制度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培植经济新增长点。
通过投入资金的外延扩张,简单地依靠扩大投入增加货币供应来刺激增长,只能引起短期的投资波动,推动低效益的产值增长,使经济增长呈现低效循环的局面,而且,为了维持原有的经济增长势头,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刺激力度必须越来越大,一旦政策空间用尽,物价下降和生产压缩将进一步发展。要真正启动经济,带动整个经济走出低谷,转入回升和复苏,实现“软着陆”之后新的一轮“起飞”,必须从制度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宏观政策运用入手,消除投资、需求、供给三方面的矛盾,扩大有效需求,合理供给结构。
第一、宏观层次的国有经济布局调整。
在国有经济的布局进行战略调整时,要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从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功能出发,给国有经济以正确的定位,使国有经济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特有的作用,只有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才能使国有经济从根本上走出困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地运行。具体上说,应把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方向实现分离和互补,国有经济只在关系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主要是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服务的行业中发挥主导作用。坚决使国有经济从盈利性、竞争性部门撤离出来,减少政府的风险,进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这些领域。
第二、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产权明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特征,所以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改革企业产权,把国有企业抽象的产权具体化为明确的出资人,把除少数公共品属性的国有制企业外的其余国有制企业的产权转化为集体或私有产权,把企业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将企业家利益与所有者利益挂钩,以个人财富、任职的薪酬、股份期权担保,与所有者分离一定比例的资产剩余索取权。这种剩余索取权的分离,增强了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效用目标的一致性,使企业成为真正追求所有者财富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济组织,实现企业生产、投资的成本收益财务约束硬化,消除企业作为国家行政分级结构附属物的惯性。
第三、产业结构调整。
结构刚性,使企业无法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产品,进而使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无法产生作用,社会资源不能由效率低的企业流向效率高的企业,从利润低的行业流向利润高的行业,是产生生产过剩的重要原因。所以一方面运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 优化资源配置,从产量和生产能力两方面减少过剩供给,改变目前供过于求的失衡状况,加大对一些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生产能力过的非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调整力度,以缩小无效供给,实现供求平衡,为缓和通货紧缩奠定基础。趁着我国处于经济运行周期的谷底时期,调整产业结构,压缩无效供给,推动企业联合、兼并,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的质量和竞争能力,扩大第三产业的规模及提高质量,推动结构重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增加科技含量,培植新的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结构改造的基础上通过技术进步,组织创新要素的优化升级和效率提高来改变我国目前重工业、加工制造业严重过剩、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薄弱的现状,是改变我国中间粗、两头尖的仿锤状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用新技术的发明与应新的主导产业的成长,可以使经济成为新的结构状态下扩大增长的源泉。通过创新,促进企业进步,培植新的主导产业和新的增长点,使新的投资机会不断出现,生产规模、就业规模就会随之扩大,才能实现真正的经济回升,保证经济持续有效增长。从市场角度看来,现在大量供过于求的过剩消费品几乎都是老产品,在质量、使用价值上不能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无法激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通过技术改造,加大产品科技含量,使产品适销对路,满足消费者的有效需求,必然会促使消费者购买热情高涨,促进需求的扩张,使经济重现活力,走出低谷,转入回升和复苏。
(三)长期措施: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维持消费增长要靠收入的增加作保证,对低收入阶层更是如此。因此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缩小各阶层收入差距,尤其是搞好西部大开发,缩小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提高西部居民生活水平,改变那里居民普通存在的消费不足现状,可以使全社会平均消费倾向提高,从而提高消费水平。另外,改革进度的透明度问题,影响到人们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影响消费者即期消费倾向,所以,加快住房改革,使百姓对未来的支出预期明确化。强化对高收入阶层的税收管理,继续实行目前已开征的个人所得税,尽早颁布遗产税的征税方案,将增加的税收能过转移支付手段补贴给低收入的下岗职工、离退休人员,增加其消费能力。完善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居民后顾之忧,促进积极消费增长,扩大消费信贷,刺激消费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农产品的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建立起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变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培育开拓农村市场。支持乡镇企业进行制度创新,提高经营水平,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从而促进农村农业、加工业、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