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专家言论中的个人偏见色彩?
提到观点,我们必须记住专家和我们一样有个人偏见。在几乎所有案例中,他们自觉不自觉地为他们所说或所写的加上了感情色彩。作者托马斯·霍尼在他的书《投机的合理原则》(Speculation, Its Sound Principles)中告诫我们:“不要接受任何人关于过去市场行为的所谓权威解释。”霍尼认为我们应当自己思索这些事情。他宣称思考过去的市场行为是为我们预测未来所作的最好准备。如果我们对价格波动有一个合理的判断,那么会更自信些。想一想当华尔街日报电话采访某位“专家”问及为什么股市下跌时,这位专家的感受。专家要么给出似是而非的解释,要么回答“不知道”。你的经纪人也如此。事实上,由投资者的感知随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情况,我们可以推断出金融市场的长期波动。不幸的是,这类解释不被看好,因此媒体被迫采取更合理的价格变动方法。
因为金融记者通常会联系好几个分析师,报道他们对当天市场行为的看法,这使得新闻报道逐条解释的问题更突出了。从这些报道中,新闻记者以大家一致同意的观点拟定标题。1990年9月25日,有一篇文章的标题为“债券收益到达1989年3月的水平”。任何读到这篇文章的人都会认为由于油价飙升,收益会更高,价格会更低,等等。然而,几天后的28日,市场涨势良好。此时标题为“投资者从银行和金融机构撤出资金后,国债价格突升。基于大标题做出决策的人又错了,因为价格又上升了。
这是在金融报业发生的与市场相关的例子。我不是要批判《华尔街日报》,因为它是世界上公认的一流的金融报。写文章的新闻记者不是预测而只是报道新闻。当然,也报道街头的闲言碎语。我只是强调你不能直接采用这些文章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为当新闻出版时价格又改变了。换个角度想想:价格改变才有新闻,但是价格需要新闻才会改变。当你想到这一点,新闻报道实际上是在散布谣言。媒体宣传和流言蜚语的主要不同在于前者更权威因而更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