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收账款是会计报表附注中首先需要关注和分析的内容。会计报表上可见的只是应收账款的余额,而关于应收账款的明细和账龄却不得而知。从现有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的余额已经可见,应收账款的回收已经成为各家上市公司应迫切关注并有待解决的问题。
据证券时报网的统计结果称,截至2012年3月26日,已经披露了2011年年报的930家上市公司中具有可比性的903家企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应收账款的合计数为8874.04亿元,同2010年统计数据4516.23亿元相比增长了96.49%。909家上市公司去年实现净利润4369.76亿元,同比增长12.22%。总的来看,应收账款总额为净利润总额的2.03倍,应收账款的数额之大,不禁让人担心一旦应收账款发生坏账不能及时收回,上市公司将陷入巨大的财务风险之中。此外,与去年同期数据相比,出现应收账款增长的上市公司近700家,可见目前应收账款回收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企业经营的一个主要问题。
应收账款的回收问题不能忽略,很大一部分股民过多地关注利润表盈利的增幅,迫使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更大的份额而以各种营销手段扩大销售。应收账款作为企业提供给客户的商业信用投资,在拉动企业销售额的同时也承担了资金占用和坏账损失的风险。经营业绩良好却因为应收账款不能及时回收而无力持续经营的上市公司也不在少数。
2008年,ST宏盛公布的半年年报显示,该公司2008年上半年实现的营业收入为1779.89万元,但应收账款高达58.90亿元。实际上,ST宏盛应收账款余额居高不下的问题从2004年就已经凸显。仅2006年一年,该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从年初的18.52亿元就猛增至33.78亿元。巨额的应收账款导致企业的主营业务几乎停滞,持续经营能力面临严峻挑战。
除此之外,上市公司应收账款过于集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某一客户的欠款数额在应收账款中的比重较大,那么该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回收的风险也会增大。上例中的ST宏盛也在此吃了一个大亏。
作为IT产品业务供应链的管理者,ST宏盛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领导各个供应链的利益方;相反,该公司的供应商过于依赖ORIGON公司,而客户又主要集中在INT公司,供销都主要集中在单一客户上。且对供应商ST宏盛没有充分利用商业信用,对客户又没有保持债权履行的效率,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财务风险。2008年下半年,ST宏盛的应收账款总额为65.77亿元,其中应收INT公司账款高达40.22亿元。后INT公司申请破产,顿时ST宏盛手中的债权成泡影,企业的经营遭受致命打击。如果股民在参考报表附注时对这一信息予以关注,那么对于ST宏盛的这一危机就会一早发觉,投资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分析报表附注得到化解。
从附注中关于应收账款项目的介绍可见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的账龄结构,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上市公司账款回收的能力。在ST科健2011年年报中,有一份应收账款金额前5名客户的明细表,揭示了ST科健应收账款回收难的窘境,如表6-1所示。
表6-1应收账款金额前5名情况
从表6-1中可见,ST科健前5位客户的应收账款总额为1.71亿元,占到应收账款总数的99.89%。再看这5位客户的账龄,统统都在5年以上。有如此的应收账款回收效率,难怪ST科健曾一度遭遇退市阴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