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新股破发是市场见底的信号吗?
股市急跌,个股普遍大幅下挫,这是最近一段时期内A股市场的真实写照。实际上,从市场数据分析,虽然市场指数下跌不会太多,但个股普遍跌幅早已超过30%乃至40%,个股腰斩现象,仍为数不少。
值得一提的是,在股市持续下跌的过程中,次新股破发现象也开始再度出现。与此同时,对于部分次新股而言,它们现阶段的涨幅也仅比发行价高出2成左右的空间,距离破发的空间也非常近了。
股票破发,这并非常见的现象。但,纵观A股市场的历史,股市破发也已曾经出现,且此前市场的破发规模,仍较现阶段高出不少。
一般而言,股票破发,往往意味着市场疲软不堪,或许距离底部已经为时不远了。但,纵观历史的数据,股票破发,并非意味着股市立刻见底,甚至重返牛市,而更多时候,也仅仅属于一个市场见底过程中可参考的指标之一。
“牛短熊长”,这是A股市场多年来的真实写照。然而,当市场重返熊市的格局,则往往预示着市场将会面临一轮相对漫长的煎熬期。
在实际情况下,投资者并不担心市场调整的深度,而更担心的,还是市场调整时间的长短。从A股市场的过去表现来看,当市场深陷熊市的行情,则意味着市场将会面临一轮较长的筑底过程。在此期间,虽然市场指数下跌空间不会很大,但阴跌不止的行情,却导致投资者亏损累累。
确实,股市见底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如今,虽然股市基本上确立了政策底部的位置,但政策底部之下,可能还会存在一个市场底部。然而,如果市场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来实现市场底的探索,则无疑对投资者而言,也是一种漫长的煎熬。
破发股的出现,属于股市持续下跌过程中的一种现象,也可以认为是股市见底的一种参考。但,股票破发,仍需要看市场破发的频率,以及股票破发的具体类型。其中,对于次新股持续阴跌后的破发表现,未必能够震撼到市场打新炒新的神经。但,如果新股上市后随即出现破发的走势,则将会产生不一样的影响效果,而这一现象的出现,也恰恰反映出市场的投资信心基本上降至冰点了。
除此以外,破净股数量的增加幅度、低价股数量的扩容程度、市场估值的下降速度以及两融余额的萎缩力度等,往往也是判断股市真正底部的重要参考依据。假如我们把目前的市场数据,与2008年的1664点、2013年的1849点所对应的市场数据相比,则将会发现现阶段市场的投资吸引力还不是特别诱人。
3000点区域,属于多空双方激烈争抢的关键位置。对于3000点的得失,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结果,市场或许面临一轮反复争夺的过程,而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看,3000点基本上属于市场合理价值运行区域,在此之下,市场很难出现特别大的调整空间。
面对近期持续杀跌的走势,归根到底,还是一轮“降杠杆化”、“去泡沫化”的过程。但,监管用力过猛,降杠杆去泡沫力度过大,却挫伤了市场的投资神经。对于部分价格腰斩的股票而言,不仅存在主力资金自救的压力,而且还可能会牵涉到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平仓的风险,而在此期间,若市场继续非理性下行,则可能还会出现局部性的平仓风险。
在熊市环境下,于投资者而言,急跌往往不是最可怕的,其可怕之处,还是在于相对漫长的筑底过程,而这也是一场心理战的比拼。
次新股可能是最具有A股特色的一个板块。天南地北不同市值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就因为“出生”年月日相近被编排到了一起,居然也真有那么点齐涨齐跌的意思。
然而,这种拉帮结派也不是类似“黄埔几期”似的标签跟定你一辈子。上市多久还能把次新股当回事炒一把,就像男演员多嫩才能被称为小鲜肉一样,只能自由心证,谁也说不清。
不管怎么说,从2016年起,上市一年内跌破发行价的次新股至今尚未出现,成为次新股标签值得被作为一个影响个股走势判断依据的核心理由。
然而,7月末8月初上市的个别新股已给市场敲响警钟。岱美股份上市3日即告破板,此后便进入下跌通道,至今较高点下跌22.08%,距离44%的首日红包区间还有半个跌停的距离。
今年年初上市的次新股“老鲜肉”——赛托生物及太平鸟则更加逼近破发这个血淋淋的标签。按复权价格,赛托生物上市以来涨幅仅余14.74%,较最高点下跌了50%。太平鸟则余18.55%,较最高点下跌了43%。
其实,从全球股票市场的实践经验看,新股上市首日涨一涨,董事长敲钟时脸上有光(虽然在海外是绿光),大家都高兴。但要是上市以后股价涨了一倍、两倍,或者以A股今年的最高纪录康泰生物为准,8倍。那可能公司老板要指着投行的鼻子骂娘:老子花钱请你是做承销啊,不是要你帮忙发红包,那是伴郎干的活好不好?
2010年当当网纽交所上市,敲钟之后开盘即涨53%,首日收盘上涨86%。CEO李国庆当场翻脸,觉得自己宝贝疙瘩被大摩投行生生贱卖了一半,之后李国庆与“大摩女”在微博上的骂战成为财经舆论场一桩颇为可观的热闹。
而在香港市场,内资蓝筹股尤其是金融机构在新股上市当日小幅破发已成惯例,金融机构公关拜托内地记者写稿时高抬贵手少谈走势也成了规定动作。
从道理上讲,新股上市前夕到上市后一个月的时间里,可能是信息披露最充分,最近似完全有效市场的一段时间。如果市场认知对基本面没有太大的分歧,外部环境没有太大的变化,一个股票能被称为次新股的时期应该是股价波动最小的时期。如果不是,那不是定价的投行脑子有问题,就是投资者的脑子有问题。
当然,A股市场是个有特色市场。大家的脑子都没问题,可能是完全有效市场理论有问题,或者别的什么地方有问题吧?
在A股市场,新股和次新股上涨的逻辑成了一个精巧的逻辑游戏。次新股为什么会涨呢?因为新股中签率低啊,中不了签只能去二级市场追次新股!为什么新股中签率低呢?因为打的人多啊!为什么大家都要打新股呢?因为新股上市一定会涨啊!
这不禁让人想起金庸笔下的绝世轻功梯云纵:左脚踩右脚,右脚踩左脚,只要功夫深,万丈深渊也是如履平地。
不过越是精巧的逻辑越是禁不起暴力的打击。不难想象,如果哪天次新股破发,上述循环逻辑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般一发而不可收拾。当然,这一天并不会毫无征兆地突然来到。因为人人都掌握这一门名曰“自欺欺人”的自保绝技:破发啦?这个不算。这个是大盘蓝筹金融股,金融股破发,能叫破发吗?这个,这个也不算,年初上市的,现在都8月,不够新……
如果次新股破发了会怎样?
次新股破发,固然会令打新党人无所适从,但却可以解决“暂停IPO以救市”派的一个重大理论难题:既然增加新股供应会打压市场,那为什么新增供应本身却令人趋之若鹜呢?难道真的是因为这些供应特别新鲜吗?难道股市的道理和水产市场相仿吗?
一旦次新股破发,这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你看,就是因为老供应这些没人要的臭鱼烂虾,搞得整个市场的品位都被拉低了。但是从历史经验来看,若真如其所言,停供“臭鱼烂虾”,原本在市场里鸡鸭鱼肉,似乎也没有变得特别香甜起来。
归根结底,新股与次新股这个标签,与企业基本面毫无关系,其含金量,取决于新股供求链条的扭曲程度,一种管制供应的商品,其价格总会出现各种光怪陆离的变化,这种奇观固然能令有些人获益,却显然不利于正常的市场调节机制发挥作用。
次新股破发终有其一日,但值得市场期待的应当是“次新股”这个名词本身退市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