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所熟知的场外交易市场(OTC市场)随着监管层强调加快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而再一次进入市场的视线。9月中旬,国务院批准了《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此规划明确指出了加快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
其中提出要规范发展主板和中小板市场,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扩大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加快建设覆盖全国的统一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探索建立国际板市场。
我国区域性的股权交易中心在去年新建4家后,今年2月和9月份上海和浙江再添2家。近三年多来,全国性及区域性的股权交易中心陆续建成,总数已达到8家,而更多的地方股权交易中心还在筹备中。
此前,第十一届中国期货分析师大会召开。论坛以“大融合·大数据·大市场”为主题,探索在金融业融合发展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期货及衍生品市场如何通过风险管理新工具、新模式的组合与应用,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新思路。在“场外衍生品---提升企业服务新探索”分论坛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浦伟光发表了主题演讲“OTC市场监管实践及监管与发展的平衡”。
监管层对于股权交易这一重要的场外交易形式的监管思路悄然发生改变,由之前发展统一OTC市场的路径,到让地方政府参与并逐步实现全国统一监管的“循序渐进”,从而替代了“一步到位”,成为主导思路。
在武汉上市办的一位官员看来,这种微调来自于地方积极筹建以股份公司股份转让为主的“股权交易中心”的热情,也是各方博弈的结果。
目前,各方围绕着展开OTC的竞争非常立体,既存在于监管层与地方政府之间,也存在于主办券商与其他券商之间及地方交易所之间。对未来的全国统一OTC市场,监管层希望在参与方的探索下找到合适的模式,进行这种探索的机构将在未来获得更多利益。
区域交易平台六要素
一个成功的区域股权交易平台,其商业目标必须遵从政策性、区域性和市场性。
首先,OTC必须助力地方政府从直接扶持小微企业,过渡到间接利用市场补贴企业。
OTC挂牌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既符合现代经济的发展大趋势,也便于地方政府决策参考的企业专业评价体系,促进小微企业政府补贴的准确发放。要知道,过去几年全国各地政府凭拍脑袋发放政策补贴,以至于各级官员吃回扣、最终锒铛入狱的例子,比比皆是。
随着国外媒体热炒所谓的“克强经济学”,供给学派的理论逐渐被各级政府所认知,扶持本区域内的小微企业,从供给角度提升区域经济效率、促进就业,成为正本清源的好政策取向。在一些OTC,所有登记托管的小微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数据档案,从社保开户到水电费缴纳情况,综合分析企业各个方面的“大数据”,为政府掌握企业运行的真实情况以扶持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OTC必须发展成为中小企业全方位、多手段融资的核心渠道。因此,区域股权交易市场除了要引导企业构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还必须“弯下腰、找资金”,以增强股权市场的活力和融资渠道。以往的金融市场都是官办的,官老爷们习惯了坐地收钱,怎么肯虚心听取投资者的诉求?
在这一点上,区域金融交易平台在经营理念上就不能局限在本地域,而是要合纵连横,跨区域寻找金融中介和资金来源。
除了民间私募基金,国内证券投资公募基金以往股权投资范畴只局限在A股二级市场,随着几家国内最大的公募基金先后成立资产管理子公司,各个地方的股权交易市场,必将成为其重要的投资方向。
第三,OTC必须发展成为财富管理的多样化平台。
这个说来容易做来难,因为“弯下腰、找资金”还容易,脸皮厚一些、腿脚勤一些就行;“动脑筋、搞创新”就难多了。随着投资者多样化,交易平台上金融中介的多样化就愈发显得重要。个性化的私募金融产品投资,需要多样化的金融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如何借力地方政府,让这些衍生品和民间投融资产品“合法、合规和有序”对OTC无疑是一个挑战。
第四,OTC必须善于利用全国性金融资源。
区域金融交易中心绝对不能排斥全国性金融机构和交易场所,否则就会被边缘化。一个有创新性的尝试,就是在2013年重庆OTC与华夏银行总行达成的“五个一百”投融资计划:华夏银行作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在重庆OTC挂牌交易的企业授信100亿元、华夏银行的财富管理产品在重庆OTC交易100亿元、新增授信贷款企业100家、华夏银行推荐托管企业100家、重庆OTC挂牌企业达到100家。
OTC与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双赢交易设计,不仅扩大了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托管挂牌企业数量和范围,也提高了华夏银行的金融资产流动性和客户质量。很快,重庆OTC就吸引了工商银行、重庆农商行、重庆银行等一起,构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战略联盟,开展全方位、多元化的资本市场综合服务,推动重庆企业金融服务创新升级。
第五,OTC必须建立“转板”制度,与国家集中的交易场所联动。说白了,就是在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的股份制公司,一旦盈利能力符合沪深交易所挂牌要求,就可以自动“转板”交易,以实现更高的市盈率。这种制度的设计,会给企业到区域OTC挂牌带来稳定的交易预期,颇为重要。从战略意义上讲,中国股票市场的IPO制度改革一直没有明确的宗旨,其原因就在于“转板”制度的缺失。一个刚刚分立报表、股份制改造刚完成的企业,高管还不懂资本市场,就让它去交易所高溢价、集中撮合,不出问题才怪。
从技术上讲,转板有“转移”(transfer)和“转换”(switch)之分,虽然都是指公司股票(股份)的转让场所在不同场次之间的相互转换,但具体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包括企业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市场的升板,也包括从高层次向低层次的降板,甚至包括相同层次之间的平移、在不同国家和地方的交易场所之间的转换,或者在同一国家和地区内不同交易场所之间的转换,或者在同一场所内部不同板块或层级之间进行的转换。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重点,应该是从区域OTC向深沪交易所的“转板”,即从区域市场的挂牌转换至全国市场上市(挂牌),实现从非公众公司、准公众公司到公众公司的跃变。对应所谓的“转变机制”,是指区域市场为助推企业实现从区域市场向全国市场转板过程、从非公众公司和准公众公司向公众公司转换而进行的内部系列程序设计,以及全国市场为接纳转板企业所采用的系列手段和制度,两者共同构成的整套程序、制度和政策的综合。对于企业来讲,要想高溢价退出,要做的功课会变得循序渐进起来,高管的道德风险也会逐渐降下来。
第六,区域OTC的建设必须抱着开放的心态,切不可有“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思想。互联网的时代,金融市场境况瞬息万变,商业竞争中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区域OTC想搞“闭关锁国”基本是不可能的。姑且不谈股份制企业在挂牌上市过程中,可以自由选择交易场所,单是对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就让各个OTC之间有了竞争的关系。
试想,如果在全国范围内,中国各个省份都能遵从以上六个原则,建立市场化运行的区域股权交易中心,再把沪深交易所作为“集中撮合、最高溢价、能上能下”的金字塔顶端设计,中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必将持续造福小微企业、造福投资者、造福现代社会,“中国制造”又何愁不会最终转向“中国创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