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看到2019年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8%的时候,一定会有对货币政策变化的考量。毕竟,2.8%相对于3%的控制目标而言,已经不算是一个低数值了。但是,冷静分析价格结构我们可以看到,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6.7%,影响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约1.95个百分点;而非食品价格仅上涨1.3%。这说明,中国CPI上涨2.8%主要由食品价格拉动。
下图展示了CPI的结构,很有意思。我们可以看到,两头儿高,中间低。食品烟酒、其它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较快,而衣着、生活用品等工业消费品价格涨幅较小。换句话说,除了与吃、喝、抽——入嘴的商品之外,其它商品价格上涨乏力。
钮文新:控制CPI要有结构性政策
进一步细分,在食品价格中,鲜果价格上涨39.1%,影响CPI上涨约0.63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上涨18.2%,影响CPI上涨约0.75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27.0%,影响CPI上涨约0.59个百分点);鸡蛋价格上涨11.4%,影响CPI上涨约0.06个百分点;禽肉类价格上涨7.6%,影响CPI上涨约0.09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5.2%,影响CPI上涨约0.12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上涨0.6%,影响CPI上涨约0.01个百分点。
如果单把上述、主要和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涨价对CPI的影响加总在一起,它将对CPI构成1.66个百分点的影响。而其它则只占1.14个百分点的拉动力。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中国CPI变化与食品价格之间的关系,几乎是完全吻合的正相关关系。这是否说明,从历史看,中国CPI更多地时受到食品价格的影响?理论上说,由于需求刚性,食品和能源价格对货币政策的敏感度是很差的。换句话说,不会因为紧缩货币而减少人们对食品的需求,所以,食品价格不会因加息或减少货币流动性而降低。正因如此,发达国家货币当局会更多关注“核心CPI”,而不是综合性的CPI。
所以,中央银行不能、也不应该通过货币政策去调节食品价格的高低,而真能对食品价格发挥影响作用的方式是结构性供求调节政策。比如,猪肉价格过高,影响百姓生活,那政府应当出台鼓励政策多建一些养猪场,而且要想方设法抑制猪瘟蔓延。提高了猪肉的供给数量,必然会拉低猪肉价格。但加息是没用的。
今年食品价格大涨主要是水果因春寒减产,猪肉因非洲猪瘟刚过存栏一下补不起来,供给减少。基于必须的生长周期,解决这一难题唯一的方法就是等待。如果明年供给改观、价格下跌,那明年的CPI同比会很低。那时候要降息吗?别胡闹,现在需要的是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