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一条足以让股市兴奋一下的消息在网上迅速流传,而且打着“中证网”的名义。消息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9年8月10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以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1%;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25%。(中证网)”
很逼真对吗?结果是,8月9日当晚,央行辟谣:此为不实消息。人民银行已向公安机关报案。中国证券报在官微称:这一谣言对本公司形象和声誉及正常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中证网发布声明:一、本公司从未在中国证券报官方网站“中证网”或中国证券报旗下任何新闻端口发布上述虚假信息。二、本公司对损害中国证券报声誉的各类行为,将依法追究相关企业及个人的法律责任,维护本公司的合法权益。
很明显,这又是一起“在股市非常敏感之事,迫使权威部门辟谣,而让辟谣变成重大利空的金融事件”。如此“欲擒故纵”的玩法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3月29日(周五)股市大幅上涨,正当一些投资者对此不明就里而“寻找原因”之时,一则冒名新华社记者的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言称: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4月1日起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当晚,央行办公厅迅即出面澄清,指称“此为不实消息”。
但央行的辟谣被利用。那段时间,市场对央行再次降准的预期非常强烈,3月29日当天《经济日报》头版头条也引述大量经济学家的观点,认为2019年降准仍是央行货币调节的主要手段和方向,而且却有经济学家提出4月有望降准一次的判断。正因如此,“降准谣言”则显得特别灵验。它让投资者误以为股市上涨是“谣言”所致,而央行辟谣,投资者会认为“股市本不该涨”,并对行情的持续性产生质疑。
还有就是2015年“股市风波”期间,市场上一会儿是:某某国控上市公司将拿出多少多少钱回购股份;一会儿是:某某证监会领导引咎辞职;等等。在市场恐慌情绪极高的情况下,好消息没人愿意跟进,但只要一辟谣,立即激发负面情绪,而市场就会出现一轮不问青红皂白的宣泄。
“编造传播虚假金融信息”是触犯刑律的犯罪行为。央行报警是必要的,但我们希望有关方面能够更加重视这方面的问题。这样的造谣显然不是“偶然事件”,他们很可能是隐藏很深的“另类金融黑恶势力”,尤其在国家特殊敏感时期,我们也绝不能、不该把妖言惑众行为视为“偶然事件”。
既然如此,有关方面处理“辟谣”问题也需要格外谨慎小心,尽可能减少因“辟谣”而带来的负面作用。同时,公安部门需要抓出几个,绳之以法,杀一儆百。应当意识到,引导市场正确理解政策、帮助市场准确把握程度,这是金融市场预期管理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但同时应当意识到,“辟谣”也是市场预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更需要讲求艺术性。在这方面,我们需要有防备、有措施、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