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股票投资为正规事业。巴菲特说:“ 依我所见,学习投资,仅需深人研究两门课程,即如何评估一个企业和如何看待市场价格。”任何想跟随巴菲特迈出成功投资第一步的人,首先都必须视股票投资为-个正规事业。“ 每当蒙哥和我决定为伯克希尔公同买进股票时,整个过程就像要买下一个私人企业一样。我们重视标的公司业务的未来发展远景、公司经营者的素质以及交易价格。”巴菲特继续说。
“投资人最重要的就是以合理价格,投资一个业务单纯、前景明确、未来10到20年获利稳定高速增长的公司。经过时间验证,你会发现只有少数公司才合乎这种标准。一旦发据出这类优秀公司,就该大举投资。”
增加投资规模。巴菲特坦言:”如果没有找到我愿意将1/10资产投入并持有的股票标的时,就什么都不买。因为如果我不想投资很多,就表示这个投资标的不怎么样。”那么投资人到底应该持有多少种股票呢?巴菲特认为,必须视每个人的投资策略而定。如果你具备分析和评估企业的能力,就没有必要分散持有太多的股票。那些广泛分散投资的人通常都不知道自己真正在敬什么。其实并没有什么硬性规定要求投资人必须在每个主要产业都有投资,你不必为刻意分散风险面持有四五十种甚至一百多种股票。巴菲特质疑道:“如果一家企业主觉得集团旗下只要拥有10家公司就够了,那么这与只想投资买进10只股票又有什么区别?”
广泛分散投资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投资者不具备分折企业的能力,那么像指数型基金广泛分散投资并组合持股也许不失为一个正确的选择。然而,我们得明白,过分分散的投资则分散了对个别绩优股票的集中持有,从而使整体获利空间受到压缩。就连那些现代投资理论教父都发现,分散85%的风险度,靠持有15种股票就可以办到,面通常持有30只股票就能使风险分散达到95%。巴菲特表示:“如果你所投资的绩优公司财务风险低,而且具有长期有利的发展前景,那么为什么还要将资金分散在其他标的上而不加仓现成的绩优股呢?”
减少投资组合的周转率。千万不要误以为经常买进卖出会提高投资组合的报酬率。我们都知道股票周转率越高,产生的交易成本就越大,从而降低整体报酬率。对一些会被课征税收的投资,高周转率造成的损失更大。每次一有获利就售出股票,资本利得就被扣税。只有持股不卖,投资组合中未实现的资本利得才是你的。假定当初决定投资该公司的背景因素都没有改变,继续持有这些公司的股票将可使未实现利益以复利形式增长。
面对你的投资组合,就像是企业戴事长面对旗下所有转投资公司一样,母公司是不会轻易售让“金母鸡”的子公司的。不能只为了眼前的- -些蝇头微利而放弃未来长期巨大的获利增长空间。操作投资组合股票正如同经营企业一样,投资者持有绩优公司的股票,必须耐心又耐心,就像企业对其投资的事业所显示出的那份执著是一样的道理。
运用另类业绩评估指标。价值投资的策略倾向于看重基本面的评估,面不是价格。以基本面导向来进行投资,连同集中持股的策略-起可以让投资人更多地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有效降低整体投资组合风险。依据这种投资策略,当价格波动时反而可以使投资人用合理的低价格买人更多的绩优股。反之,以价格导向策略进行投资,势必投资分散,投资者与标的公司的关系也变得松散,每当价格一有波动,就急着想脱手手中持有的股票。基本面导向的投资策略使投资人得以了解标的公司股票价格的长期走势,因为股票价格终将反映该股票基本面的价值。如果公司基本面良好,股票价格自然上涨;基本面转差,股票价格当然要下跌。
依此基本策略,你已具备了成功概率较高的赢家优势。相反,试图推测短期股票价格走势的投资方式则是必输的玩法。虽然基本面导向的投资策略并不以短期股票价格变化作为衡量标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价值投资不需要评估标的公司的业绩指标,只是需要用比较另类的指标去评价罢了。正如巴菲特一样,价值投资人可以以标的公司未来的获利增长来衡量投资组合的优良与否,比如以持有股票数乘以持有公司的每股盈余,将其总和起来,就可以得知投资组合的总获利能力。巴菲特解释道:“投资人就像企业主一样,目标都是使自己的投资组合或转投资事业能在10年内或更多的时间里获得丰厚的利润。”
学习思考概率。我们都知道巴菲特钟情于玩桥牌,因此对他和蒙哥将玩桥牌的策略和投资策略来加以相提并论并不感到奇怪。蒙哥说:“ 我们的投资策略就如同玩桥牌一样,就是要评估赢得对方的概率。”巴菲特最喜欢一本由西蒙(S. T.Simon)所写的《为什么你玩桥牌会输》( Why You Last at Bridge)的书,其中的见解可供价值投资者借鉴。西蒙认为:“除了真正的专业玩家以外,很少有人愿意花费心力将数学原理融人桥牌中。但贏家通常不是靠非凡的牌技,而是靠敏锐的数学感觉。”
任何纸牌游戏包括桥牌、二十一点等,都与数学有关。投资也涉及数学,但不需要什么太高深的数学知识,大概只要有高中程度即可。在投资过程中,数学的运用仍需要辅以主观的機率分析,此种技能是由投资经验累积而成的。巴菲特在很多场合都说过,他是一个生意人,因为他懂得如何投资,所以才能出类拔萃。
只要你花时间研究股票,阅读公闻年报和贸易杂志,潜心调查公司的基本面变化而非股票的价格变化,自然而然你就能计算出概率来,同时也能快速掌握隐截在股价变动后面的公司基本面的真实增长状况。巴菲特指出:“你应该可以看到一些周而复始的商业模式和行为,而华尔街却对这些视若无睹。”
如果你是重视公司基本面的投资人,你就会发现你能够轻松地思考投资获利的概率,这也是你的竞争利基。西蒙说:“ 总而言之,无法将数学原理融人桥牌中去的桥牌手,是难成大器的!"
认识误判的心理分析。概率论创始者之一帕斯卡尔曾经说过:“每个人的心灵随时都同时存在着正与邪的意念。”蒙哥也曾对心理学和投资之间的相互影响有过精辟见解,他认为:“人的心灵同时具有强大的力量和误判的瑕疵。”心理学对投资的影响非常重要,投资人即便在对公司基本面和概率都掌握得很好的情况F,也可能因为情绪超越理性而作出不当的投资判断。在那个时候,就是价值投资策略和其他投资策略再好也都将无济于事。换句话说,单凭价值投资策略还不充分,还需要投资人有成熟的心理来配合价值投资策略。蒙哥说:“大家在采取价值投资策略前,都必须斟酌自己的心理状况是否能配合。如果亏损使尔感到非常受挫折,面投资过程中有时号损义是无法避免的,那么我建议你还是采取其他的传统策略,免得使你的生活很难过。”巴菲特也认同这点,他说:“虽然公司的基本面最终会反映在股票价格上,但如果你的心灵不够坚定,你可能因为投资信念崩溃而变得不知所措。”
不理会市场预测。谁会想到1997年年底,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竟陷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经济萧条危机中?谁又会预测到俄罗斯无力偿还大笔外债、东南亚金融市场纷纷重伤倒地,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在6周内跌了1800点,然后3个月内又能重新创出新高?答案是;没有人能预知这种种结果。就算有人声称他曾准确地预测过市场或预知过以上的这些事,他们也未必能再次准确地预测类似事件。
作为全球经济一部分的各国股票市场,是一个永恒进化且随时处于调节状态的复合系统。单纯的预测模式在短期看似乎还有效,但从中长期的观点看最终将失效。预测的结果虽然很诱人,但如果真的想要依赖它来进行有效投资,就显得再愚蠢不过了。
值得提醒的是,巴菲特说过股票市场有时是有效率的,却没有说过股票市场是水远有效率的,股价也常常不能完全反映出公司的内部价值。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投资人心理上的过度反应,从而造成对基本面误判的结果。价值投资人可以利用这些价格与价值不符的时机来进行投资,可是一旦掺杂了对总体经济或股市未来表现的心理预测,投资人的价值投资策略优势就可能被打折扣,甚至化为乌有。
等待有利投资机会。托伊.科布(Toy Cobb)曾说:“威廉斯等球的时间比别人都多,是因为他要等最适合打击的球。”严格的选球训练是造就成廉斯成为过去75年来唯一有四成棒球打击都的强棒球手。巴菲特也非常崇拜威廉斯,他在很多场合都希望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们能分享威康斯的打击策略。威廉斯在《棒球打击技巧》(The Sience of Hiting) -书里剖析r他的打击技,巧与读者分享。他将好球带划分为77个棒球大小的格子。巴菲特假设:“当球处在最佳位置的时候才挥棒,这是威廉斯有四成打击率的原因。如果他选择又低又偏外角的位置挥棒,打击率就会降低为只有二成二。”
威廉断的打击策略如运用到投资上显然至为恰当,巴菲特认为,投资就像面对一系列投球-样,想要有较好的成绩,就必须等待投资标的的最佳机会的到来。巴菲特表示,许多投资人的成绩不好,是因为常常在球带位置不好的时候挥棒。也许投资人并非不能认清一个好球(一家好公司),可事实上忍不住、乱挥棒才是造成成绩差的主要原因。那么要怎样做才能克服这种毛病呢?巴菲特建议投资人要想象自己握着一张只能使用20格的“终身投资决策卡”,规定你的一生只能作20次投资抉择,每次挥棒后此卡就被剪掉一格、剩下的投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如此,你才可能镇选每一次的投资机会和投资时机。对又低又偏外角的球尽量不要挥棒,威廉斯就是宁愿冒被三振出局的风险去等待最佳打点时机的到来。投资者是否能从威廉斯的等待最佳打点时机中获得启迪呢?
价值投资谨记。就像要享受飘车的快感就必须背负安全驾驶责任、熟读操作手册一样, 如果投资人决定要采取价值投资策略,就必须切实遵守以下原则:
在没有确定是否将投资股票当做经营企业--样之前不要轻言投资;:
靠己的努力分析标的公司的基本面状况,同时也分析你所不喜欢的公司的基本面,使自已成为对该公司或产业最明白的人:
如果你没有准备最少要持有股票超过5年以上,就不要轻言采取价值投资,对讲究投资安全的人来说,持股时间越长,其安全保障就越大;
投资组合切忌融资,切记,突然而来的金融风暴以及随之而来的保证金迫讨,将可能使未来有可能大获赢利的投资组合比为泡影;
修身养性以配合执行价值投资策略。
作为价值投资人,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努力去了解你的投资标的。如果你愿意比一般投资人付出更多的精力来分析标的公司,你就会掌握更大的竞争优势。巴菲特表示,其实价值投资策略#没有超出任何投资人的理解范围。我非常同意他的这一说法,因为你甚至不需要有什么财务专业硕t级的评估能力,就能轻易靠价值投资策略赚钱。但是有一条是必须再次强调的,就是花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所投资的标的公司的经营过程,就像巴菲特说的:“投资其实比你想的容易,但看起来很难,成功的投资不需要太艰深的数学和难懂的符号,不需要去了解衍生性金融商品和国际汇率的波动,也不需要费心思去猜测国家金融政策的变化,更不需要去追遂那些市场大师对股价走势的分析预测。”然而遗憾的是,许多投资人宁愿花时间无聊地迫逐当下市场状况,也不愿意花时间去研读公司的年度报告。但是请相信,-味相信股票市场上那种东拼西凑的小道消息或惯用-些旁门左道来作为投资策略,是绝对比不上花几十分钟阅读投资标的公司的最新背运和财务报告来得实用和有效。
投资与投机的界限。凯恩斯、格雷厄姆、巴菲特等伟大的投资思想家都曾对投资和投机的差异表示过自己的看法。凯恩斯认为:“投资是赌资产未来报酬率所进行的活动,而投机则是赌市场心理的活动。”格雷厄姆认为:“投资是一种经过深人研究的保本获利行为.而任何没有达到上述要求的理财行为都应被视为投机。”巴菲特深信:“ 如果你是一名价值投资人,那么,你一定会研究标的公司的未来发展,如果你是投机客,你就不会去理睬标的公司的营运状况,而只会预测它的未来股价的可能走势。”-般来说,这些伟大的投资思想家都同意投机客只在意股票价格未来的走势,而投资人则在意标的公司基本面状况的说法。如果他们的看法无误,那么当今金融市场的主流势力是投机而非投资。
格雷厄姆在最后告别人世之前曾接受直尔斯.埃利斯(Charles Elis)的访谈。埃利斯是格林威治合伙公司(Grewich Parter)的合伙人,也是《打败输家》(Winning the Ioe's Came)-书的作者。 他于1976年为《财务分析师》期刊访谈格雷厄姆。埃利斯回忆当时格甫厄姆谈投资和投机的看法时似乎并不在意市场上的投机风气,因为他认为市场上本来就存在许多投机客。但;使格雷厄姆感到困扰的是,许多原本想真正投资的人也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在市场上沾染一些投机习性。
其实,投资和投机两者之间的界限一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争议话题,双方的支持者也彼此口诛笔伐。而我则认为,如果从采取价值投资策略的角度来研究投资,投资人必然会对标的公司的营运状况和股票价格表现有更深的认识。而如果投资人采取广泛分散的投资策略,将会发现股票周转率高,交易成本也随之增加。反过来,低周转率投资可以提升可能的获利空间。当投资者发现每天都忙于追涨杀跌,到头来只是一场游戏场梦的时候, 他们就会开始累积真正的投资知识和策略,也会和投机市场渐行渐远。研究表明,知识的累积绝对可以增加我们的投资报酬,同时降低整体风险。我还相信知识将最终分隔投资和投机的界限。投资者会发现,投资人的知识水平越提高,他的思考和行为就越不可能被纯粹的投机意念主导。
知名投资理财作家罗.掣尔诺(Ron Chemow)表示:“金融环境体系反映出社会价值。”我非常认同这一点,只要我们的价值观开始出现偏差,市场就会指引我们朝向投机行为。投资人在投资这条路上蹒跚独行,跌倒了又调整好自己的步伐再出发,而后再犯错误再次摔倒。而终止这种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的方法就是教育自己坚定不移地树立起正E确的投资理念和方法。
在伯克希尔公司的一次会议中,巴菲特和蒙哥曾被问到是否能教育新一代投资人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方法时,他们两人频感这个问题切中要害。其实他们两人很早就已开始从事这项教育任务。伯克希尔公司的年度会议之所以那么出名,就在于它-向简洁明了,没有一点杂七杂八的废话,富有极高的教育价值。我建议大家参阅亨利.埃默生(Henry Emerson)写的《杰出投资人文摘》(Oustanding Insestor Digest)来了解这两位投资大师的许多访谈和演讲内容,撷取他们的思想精华。巴菲特和蒙哥在公开场合的一言一行,都在向成千上万的投资人传授他们正确的投资理念,使得投资人受益匪浅;岂止是一时受益,肯定是终身受益。
蒙哥最为人称道的是,“从别人智慧的结晶中汲取精华,而不是自以为可以坐着单凭幻想就知道天下所有的事情,没有人有这么聪明"。巴菲特非常认同蒙哥的这一看法,他说:“我通常都靠自己大量阅读,学习别人的知识和创见,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有很多原创性观念。我之前就说过,我读格雷厄姆的书,也读费雪的书,我的许多观点都是从阅读他们的书中得来的。”他还曾说:“你可以从别人的书中学习到许多东西,而不需要自已动脑筋创造新知,重要的是要充分从别人身上汲取到最好的东西。”
求知的过程就像是旅行。巴菲特和蒙哥把前人的智慧纳为己用,融人自己的认知中,并慷慨地传授给那些充满活力、思想开放又努力好学的投资人。蒙哥曾说:“许多人非常排斥学习任何新知。”巴菲特也表示:“更惊人的是,他们也排斥那些对他们来说有绝大好处的新知。他们排斥多用脑思考,也排斥改变自己的想法。我曾引用过法国思想家伯特兰.卢梭( Bentrand Russel)的话: 大部分人宁愿死,也不愿花脑筋思考。’”从投资理财的现实环境看,卢梭的看法有道理!
学习价值投资学派典范。蒙哥说:“我们的投资策略其实很简单,但令我们感到不解的是很少人愿意使用它。伯克希尔公司的许多股东已经起而效尤,你们大家也都非常清楚这种策略。但是大学和其他学术机构都不把这种策略当做操作的标准。这种现象本身就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如果我们是对的话,那为什么这么多投资人仍然坚持错的一方?”蒙哥的反问-针见血地指出了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人们总是排斥接受一种新观念,或者说为什么人们要拒绝接受已经-再被证明是很成功的投资策略和观念。对这个问题,只有汤姆斯.库恩(ThomasKuhn)才是最有资格回答的。
库恩于1996年去世,生前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兼哲学家。库恩在1962年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 The Snucture of Sienific Reroution) 被认为是20世纪后半叶最有影响力的经典哲学著作之一。这本书非常畅销,销量超过-一百多万本,许多欧美大学的社会科学课程里都将它作为重点书目来阅读。该书主要介绍“典范" (paradigm) 的概念和后来衍生的“ 典范转移”的内容。库恩认为,科学进化的过程井非很顺利,虽然人们在直觉上认为科学发现的过程就是将新的发明像砌砖-样加在已知的发明之上。但库恩表示有时科学的发明是靠危机产生的,只有当危机来临时,科学的发明创造才得以被社会用来治理危机而被承认。因此,构建一门新的科学,第-步就是要将当时的主流思考模式和典范彻底拆除。
历史的演变似乎和库恩的理论相吻合。哥白尼的理论推翻了当时以地球为宇宙中心的看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使欧几里得几何学相形失色。库恩认为,从这些例证中可以看出,每个典范在被转移前通常都会经历充满危机的时代。有些人认为现在正在争论不休的广泛分散投资组合和价值投资组合到底孰优孰劣正是库恩认为的观念准备转移的危机时刻。库恩继续表述道:“在典范转移前,我们会先看到一些异常的事物出现。”巴菲特说:“我对‘比较异常的事物’这个词非常感兴趣。‘比较异常的事物’指的是通常学术界无法解释的事物,因为学术界宁愿排除这些新的事物和理论,也不愿承认它们。”
一些年来,在美国学术界,一直试图将巴菲特及其投资学派当做异常人物和流派来看待,他们把巴菲特及其流派仅仅看成是一个成功的特例,未来恐怕很难再出现像巴菲特这样的现象。有些经济学家再度套用他们最经典的猩猩例子来加以比喻,他们说:“如果你将足够多的猩猩放在一间房间里,从统计学观点看,很有可能其中就有一只会有所谓的‘巴菲特现象’。”如果上述经济学家的比喻是合乎逻辑的话,那么他们又如何解释凯恩斯、费雪、蒙哥、辛普森、鲁安等众多投资大师脱颖而出的现象呢?他们又如何解释这些大师间的传承现象呢?
新的典范正在成型的理由之一可能是因为旧的奥范开始崩溃,当这种现象开始发生时,旧的典范通常会有崩溃前的奋力一击.企图挽回最后必然要敗北的颓势。当托勒密(Polemy)的” 地球宇宙中心说”无法解释许多星体运行现象时,一些天文学家便开始添油加醋,企图替托勒密理论打圆场,他们坚信托勒密没错,只是他的理论需要稍加修正而已。人们可能幼稚地认为,现在的科学家早已更新换代,他们随时都准备吸收新的甚至相当不一样的观念,然后共同努力去塑造新的奥范。库恩却不这么认为:“虽然旧典范的支持者已经开始丧失信心并且考虑尝试其他的方法,但他们仍然不轻言放弃以前曾将他们带入新奧范面现在早已陈旧的典范。”在投资市场上也是如此。早已驾轻就熟的既有的投资模武在投资人脑中根深蒂固,如今要马上接受典范转移,不论从心智、情绪还是经费上来说,都将是一个代价不菲的风险。
历史上发生过的典范转移和更选事件,常常需要数年。数十年甚至几个世纪才能完成这样-个漤长的过程,因为需要足够的时间来教育和争取新的支持者。当旧典范已经确定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时,新典范才得以大举进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典范转移完成之前,最大的挑战莫过于新典范的创造者和支持者是否能在充满敌意的世界里坚持下来。
要能在一个典范转移中生存,是需要留出常人的反抗精神和拥有坚定不移的信念的。巴菲特价值投资学派的那些大师在过去几十年里正是通过亲身的实戰磨炼了上述这种特质,才有了今天享誉世界的投资绩效。他们的这种在典范转移中表现出来的伟大特质,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的投资者学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