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打赌亚马逊还是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股价先涨到1000美元大关时,也凸显了一个问题:股票分拆在美股市场变得越来越罕见,越是大型公司越不易分拆股票,导致超高价格个股的诞生。
据标普道琼斯指数统计,2008年到2016年期间,平均每年只有11家公司分拆了股票,而今年以来的数据只有2家。而回溯到1990年代,平均每年有64家公司选择分拆股票,仅1997年就有102家,相当于每周有两家公司拆股。
在不拆股的同时,标普500成分股的股价也开始飙升。在2007年金融危机以前的平均价格区间为25到50美元,但现在的平均股价至少为98美元,是2008年底均价31.36美元的三倍,而同期的标普指数上涨了67%。
为什么拆分股票不流行了呢?分析人士给出了三种解答: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股价高成为公司形象强悍的新标志;廉价券商和被动投资的兴起,导致坚持个人选股的散户投资者逐渐淡出;以及公司自身对长期价值型投资股东的青睐等。
总而言之,分拆股票过时是时代变化的自然结果。上市公司想吸引的投资者性质发生改变,股票分拆这个策略也自然被应用于其他目的。
金融危机后 高股价成为公司地位的象征
股票分拆不会影响每股收益和市值,因此历史上曾被用来提振短期股价,借此吸引到散户投资者。科罗拉多大学商学院院长David Ikenberry研究发现,1990年代宣布拆股的公司股价表现,通常在拆股的第二年比同质企业高出9%。
但北卡罗来纳大学商学院教授William C. Weld认为,过去拆股是体现企业经营稳定和可信赖的标志之一,但现在股票价格高成为展示公司形象的新招数。高股价既可以为公司套上“强悍”的“主角光环”,也成为CEO业绩的一大体现。
不过芝加哥大学Booth商学院教授Richard Thaler认为这属于无稽之谈,企业不拆股的真实考虑是被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股价暴跌打怕了。当时不少大型企业甚至通过反向股票分割来整合已发行股数,提振股价以防止被股指除名。
ING Investment Management股票交易主管Nannette Buziak也有类似的发现,即金融危机袭来时,人们尽量避免购买低价股票,尤其是低于5美元的个股。受此影响的企业心理也延续到了现在。
企业不再需要拆股吸引散户投资者
人们交易股票的方式也发生变化,导致对个股价格的关切程度减低。1990年代的基金经理概念还不发达,分拆股票成为吸引散户投资者的一大利器,因为短期内会提振股价。但近年来被动投资的指数型基金成为宠儿,机构投资者也不喜欢股票分拆来增加交易成本。
此外,在廉价券商尚不流行且交易手续费高昂的1990年代,散户投资者一般会购买100股的整数倍以降低交易费用,但股价过高会令整体投资太贵。而现在愿意个人选股的散户投资者通过廉价券商平台可以只买超级昂贵的一股,手续费也不到10美元。
也有单炒股就是这样,没有一套嬴利方法技巧和自我保护的纪律是不行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咨询微信号:xfp858股价格较高的公司CEO对华尔街日报表示,分拆股票会带来流动性,但只会令券商收益,对于想要吸引长期价值投资者的企业来说毫无用处,因此不会轻易选择拆股。
在线券商TD Ameritrade首席衍生品策略师J.J.Kinahan表示,买不起较贵个股的个人投资者已经转而购买与个股相关的期权,因为期权较为便宜,但也能达到同实际持股相同的效果。
吸引长期投资者是主要理由 拆股成为权宜之计
不过这也正是巴菲特所明确反对的。他在1984年致股东信中称,如果投资者在不认同公司价值的前提下买股等于投机,以后也会利用非价值的理由卖出股份。
伯克希尔哈撒韦在1996年推出了被称为“Baby B”的B类股 ,价格仅为A股的几千分之一,就是为了防止基金经理效仿他的投资去建立组合。因为这是一种投机行为,而不是对公司本身价值理念的认同。
巴菲特也因此被称为“拒绝拆股的教父”。目前伯克希尔A类股为24.8630万美元,曾于去年12月和今年2月分别站上盘中和收盘新高的25万美元大关,是1962年买入价7.5美元的3万倍。
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在不需要用低股价去吸引投资者的今天,股票分拆更像是一种经营计谋。例如2014年谷歌将股票一分为二,目的是为了防止稀释B类股的投票权。同年苹果将股票一分为七,是为了降低股价以便加入道指成分股。2010年伯克希尔将B类股一分为五十,是为了用来收购BNSF铁路公司。
不过不分拆股票也造成了负面影响,即美股市场的换手量显著下降。FaceSet的数据显示,较高价格的个股日换手率骤降,例如当伯克希尔在2013年股价站上15万美元大关后,在过去30天里只有534股参与了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