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各大类资产的基本情况及其相对吸引力
将投资与水池理论运用于股市运行大波段判断,我们的研究模型中关注的因素有:
中国现实中的大类资产主要包括以下七大类别:
(1)货币
(2)固定收益类资产
(3)房地产
(4)股票
(5)其他权益类投资
(6)商品投资
(7)跨境资金流动
我们主要关注大类资产以下内容:
(1)大类资产的存量数据
(2)大类资产对投资者吸引力的强弱变化[投资的便利性(产品、渠道)、收益和风险预期等]
(3)大类资产对投资者吸引力的强弱变化造成的资金流动方向及量级
货币
1.货币的概念
人们一般根据货币流动性的大小,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不同的层次加以测量、分析和调控。货币供应量通常被划分为M0、M1、M2,实践中,各国对M0、M1、M2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是根据流动性的大小来划分的,M0的流动性最强,M1次之,M2的流动性最差。
我国现阶段也是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其含义分别是:
M0: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
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其实只有这个才是货币:再广义就是固定收益类的了);
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M0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
狭义货币供应量(M1)是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M0)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
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指M1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其中,M2与M1的差额,即单位的定期存款和个人的储蓄存款之和,通常称为准货币。准货币实际上是一种固定收益类金融资产。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德压力状况,央行及统计资料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M2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中间指标。
2.货币的用途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组成成分,货币的用途主要有三种:交易媒介、贮藏价值和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是虚拟用途,现实杜会中对货币的需求主要就是两类目的:一类是用作交换和备用作交换的另一类是作为财产贮藏的。货币作为财产贮藏几乎没有价值增值,但是货币资产一大优势就是其流动性强。
M1为狭义货币,在本书所述的大类资产中的货币就是指的M1, M1用来作为交易媒介和贮藏使用,如果M1的增长加速,例如达到2009年的32.36%,远高于长期复合增长率(2002- 2009年8年间M1复合增长率为17. 67%),表明很可能是货币发行过多,超出了交易媒介和贮藏的需求,那么持有者就需要将货币转换成其他社会财产。在行为上就表现为过多的货币追逐少量的资产,形成资产价格上涨,甚至形成泡沫。这种情况,通常称之为流动性过剩。
2006~2007年M2/M1所代表的流动性增长攀升至高位,资金活化程度大幅提高,而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导致热钱涌入进一步加剧了资金泛滥,过多资金追逐少量产,为2006~2007年的股市大牛市推波助澜。
3.货币本身受政府政策调节
货币的需求量与GDP正相关,GDP加速时货币需求量加速,GDP减速时货币需求量减速。2009 年我国央行摸索出的规律性目标: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3~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全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
利率是政府调节货币供应的主要手段之一,高利率可以吸引民众将部分现金存放到银行账户上。通过维持高利率,中央银行就可以降低流通速度,吸收货币,从而给经济活动降温。与此相反,低利率将会增加货币供给并且刺激经济活动。
由于中国的利率政策没有完全市场化,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下浮部分所占比例的变化是表征企业资金紧张程度的最佳指标。
一方面,货币总量在政府的调控下时松时紧,另一方面,各类资产之间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变化,这导致各大类资产之间转换价格的变化,从而对股市的整体估值造成影响。
4.我国货币发行的基本情况
至2009年底各类货币统计资料:中国M2总量为50. 62万亿元,同比增长27.58% ,近B年CAGR(年复合增长率)为18. 28%;中国M1总量22万亿元,同比增长32. 36%,近8年CAGR为17. 67%;流通中现金3. 82万亿元,同比增长11. 77%,近8年CAGR为11.78%;准货币(M2一M1)总量为38.62亿元,同比增长25.01%,近8年CAGR为18. 64%;其中定期存款11. 09万亿元,同比增长34. 65%,近8年CAGR为29. 31%;储蓄存款为26. 03万亿元,同比增长19. 5%,近8年CAGR为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