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套利型投资是应对熊市的良策
巴菲特早期的重要投资思路之一——WORKOUT
巴菲特早期持续的稳健高收益彰显了事件套利型投资的威力:巴菲特的合伙企业于1956年开张,1969年停业,从1956年初到1969年底,美国道琼斯指数上涨了63.33%,年复合上涨不到3.57%,而同期巴菲特合伙企业的年复合投资收益率高达31%。
更为可贵的是,在合伙公司存在的年份里,没有一年遭受亏损,即使是在1962年和1966年市场严重下滑期间也实现了盈利。
那么巴菲特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答案在于巴菲特一直将20%~40%的资金在股市中做套利交易。在1963年巴菲特致合伙人的信中他这样写道,“虽然我并不试图去猜测未来市场到底会是上升还是下降。但在上升的市场中,最好我们的全部投资都是价值低估股,而在下降市场中则最好全部都是WORKOUTS."巴菲特这里所说的WORKOUT,是指包括基于公击 司并购垃圾债券、资产分拆等事件的低风险套利型投资,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本书所说的事件驱动型投资机会(事件套利型投资)。
事件前后套利风险的提示
因为听到某些可靠来源的风声,从而确信在未来某个时间段,某一特定公司会发生一个对股价有极大正面影响的事件。接着,事件发生,股价狂升,投资者赚钱。同样的剧目已经在N年间发生了太多次,例如“资产注人”“定向增发”、“大额订单”等。惯性的思维让A股的投资者相信,在承受极小风险的同时,能够收获不成比例的回报。对此,有什么理由不介人呢?
于是,仅凭着一些模糊的消息,投资者的资金转换成了相应上市公司的股票,股价亦随之推高,直至上市公司宜布重大事项并停牌。这在中国内地成了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
然而,在全世界最成熟的市场——美国,却恰恰相反。绝大多数的重大事项,总是伴随着迟到的股价急升。一前一后,体现了国人和发达国家投资者对于消息的态158 度差异,也更深层地揭示出国人对于风险意识的淡漠。
然而,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不一定就不会发生。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未必就一定会发生,即便人们常常以为是必然事件的,也只能说从统计学上发生的概率又增加了那么一些。
举例来说,从2006年底一直闹腾到2007年8月份的高盛对美的的定向增发案,这件看似必然成功的事件却意外地遭证监会发审委否决了。不过,美的的股价并未因此而受到负面影响,所以给投资者的印象并不深刻。
再如,2008年上半年国航和东航的股价大幅跳水。究其缘由,无非是国航对东航的敌意收购在国资委处遇到了巨大的阻力。收购失败,自然引起股价的崩溃。国航的实力,不可谓不大,然而只是制造了更大规模的下挫。那些在之前购入国航的“春江鸭”,基于对国航实力的信任,用大把的资金对其投了信任票,却不得不将苦果咽下。
这些事件教育我们,事件驱动策略,应逐步向国外成熟市场靠拢,更多地建立在对于宏观经济、政策和公司背景等基本面合理的分析基础上谨慎操作,而不能因某些可靠人士一语断言而押入重金。
在这方面,巴菲特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大家知道,事件套利型投资是巴菲特在早期投资生涯中能够长期做到牛市熊市稳健获利的法宝。而其成功的要诀正在于他的深人研究分析和谨慎操作。
1963年,巴菲特在给合伙人的信中这样写道:“(在套利方面)我从来不会介人这种谣言,虽然如果谣言成真,则在早期介人无疑将可以得到更大的利润。”
1986年,巴菲特在给股东的信中再次提到套利:“我们持续将资金运用在套利之上,然而不像其他套利客,每年从事几十个案子,我们只锁定在少数几个个案,我们限制自己只专注在几个已经公布消息的大案子上,避开尚未明朗化的,虽然这样会让我们的获利空间减小,但相对的只要运气不要太差,我们预期落空的几率也会减少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