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股市政策面有关的调控手段可分为三大类。其一,货币政策的有关手段。货币政策的一般手段有:公开市场操作;基础贴现率(利率)手段;存款准备金比率;购买股票保证金比例手段(由于我们除了给予少数券商以融资外,还未开放给投资者融资,所以这个手段的调节作用对我国来说还很有限)。其二,与股价指数直接关联的股市管理政策,如规定股票价格涨跌停板幅度;市场扩容速度等等。其三,对股市资金有挤压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是国债发行政策和股票交易印花税政策。下面对这些手段的影响分别作一些基本的介绍。
1.公开市场操作手段
所谓公开市场操作,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以扩大或收缩货币供应量的行为。当经济过热,信用膨胀时,央行意图紧缩货币,便可在国债市场或其他有价证券市场抛售国债或其他有价证券,央行抛售国债的结果使社会货币流通量减少,迫使商业银行收缩信贷规模,从而达到抑制投资和消费及抑制物价指数上涨的目的。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手段,调控货币供应量及经济目标的同时,股价指数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其环节过程是:
央行向各商业银行发出购买(卖出)国债的指令→国债价格随之上涨(下跌)、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减少)→国债收益率降低(上升)市场利率水平降低(上升)→股价指数上涨(下跌)。
上述过程的中间环节是国债价格变动引起市场利率水平的反向波动,进而促使股价指数作出与国债价格相同方向的波动。
美国联邦银行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是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它由联邦储备委员会直接领导下的12人组成的公开市场委员会来执行。二战后,美国国债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国债余额达数万亿美元。国债品种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多种。公开市场操作的特点在于,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伸缩具有主动权,买卖多少国债及投放收缩多少货币量,中央银行容易控制。当然,这对商业银行来讲,没有强迫命令的特征,商业银行仍有较大余地可以自行其是。但是,如果中央银行坚持在国债市场上买卖国债,最终可以使商业银行不得不跟随扩张或收缩信用。公开市场操作可以悄悄进行,不具备宣传效应,央行一旦发现操作有误,可及时纠正。
在公开市场操作手段频繁使用的情况下,股市投资者应当密切关注国债价格的波动趋势。国债价格波动往往成为股票价格波动的预兆。连接国债价格与股票价格的传导环节是国债收益率和市场利率水平。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于1997年起开始试行公开市场操作。由于我国国债市场规模还较小,央行和各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中的国债比重还较低,央行货币政策手段还不可能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不过,股市投资者仍然需要关注国债市场价格。这是因为,国债市场价格往往是利率波动趋势的反映。当利率水平看跌时,国债价格会上涨,反之则下跌。由于利率水平波动同样会影响股价指数变动,所以,当股市投资者无法预先把控利率动态时,不妨关注国债价格走势,以此作为参考依据。
2.贴现率手段
央行再(基础)贴现率是货币政策又一重要手段。所谓再贴现率,是指商业银行以贴现形式收进的工商企业开具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办理再姑现时,中央银行按一定比率在票面金额中扣除再贴现的利息,然后将余额支付给商业银行,这个再贴现利息与票面金额的比率,称为再贴现率。再贴现率在利率体系中被称为中心利率或基准利率。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是控制社会信贷规模和信贷成本的主要途径。当中央银行需要紧缩或松动银根时,就可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由此,商业银行取得央行贷款成本相应提高或降低,进而使商业银行向商企业和个人提供贷款信用的利率成本相应提高或降低,从而达到抑制或扩张社会信贷规模的目的。
再贴现率的特征是“宣传效应”,它一经调整,便向社会发出了中央银行将要推行何种货币政策的信号。即再贴现率提高时,意味着中央银行希望收紧银根,反之则表示央行将扩张信用。这种“宣传效用”对商业银行来讲,并没有绝对约束力,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头寸状况,根据企业和个人对贷款利率的承受力,来决定是否继续扩张还是收缩信贷规模。由于再贴现率的软约束力特征,中央银行在实施这一手段时,往往采取连续调整的方式,直到宏观调控目标出现预定的积极效果。比如,美国在1998年第二季度出现经济增长率下滑现象,联邦银行担心世界经济衰退影响到美国,格林斯潘于1998年9月下旬启动了再贴现率杠杆,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联邦储备银行三次降低联邦银行贴现率,直到经济增长出现稳定势头。
再贴现率对股价指数的影响与公开市场操作手段的区别在于,公开市场操作通过货币供应量、国债收益率、利率水平等中间环节?的缓慢变动来影响股价指数,而再贴现率直接决定市场利率水平,进而影响股价指数。从实证资料看,当中央银行宣布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时,股价指数在央行宣布前后就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短短的一天或几天之内,货币供应量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动,也就是说股价指数可以在货币供应量还没有变动之前,就可以上涨或下跌。这表明,货币政策对股价指数短期效应中,货币数量微不足道,而利率的宣传和示范效应特别明显,中长期作用另当别论。
利率水平对股价指数短期内的影响主要在于,它打破了货币储蓄收益率和货币投资收益率相对平衡的格局,促使社会资金更多地流向投资领域,尤其是股票市场。在利率变动之前,一定的利率水平是货币储蓄(存款)收益率和股票收益率相对平衡的参照系。比如,在年利率为5%的情况下,相对应的股票平均市盈率水平为20倍左右。20倍左右的股票平均市盈率和5%的利率水平表示,投资者用手中的货币资金去银行储蓄(存款)和买目前股价指数的股票年收益率是接近的,大体均衡的。其静态、简单的等式便是:
利率水平100÷5=20倍股票市盈率
如果利率水平上调或下调,上述等式就要改变。比如利率上调一个百分点为6%,相对应的市盈率就是:
利率水平100÷6=16.6倍股票市盈率
就是说,利率水平上调一个百分点,相对应的股票市盈率应当下降到16.6倍。面超出16.6倍市盈率的股票价格指数就显得偏高。在新的利率水平下,同样100元支出,储蓄(存款)收益率提高了一个百分点,而对应的股价指数如果不下降的话,那么该股价指数所代表的股票平均收益率相比储蓄(存款)收入就相应下降。其结果将促使企业和个人将资产结构中投向储蓄(存款)的资金比重相应提高,投资于股市的资金比重相应减少。
再贴现率手段与公开市场操作手段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对企业和个人都没有行政命令性,只是通过收益水平在不同领域的比较效应,来影响投资者的储蓄和投资倾向,从而引起股价指数相应波动。由于再贴现率直接代表利率水平或资金收益率参照系,所以再贴现率对股价指数的影响更直接,更有效用。
3.存款准备金比率
商业银行持有和吸收的存款按一定比例存放在中央银行,这部分存款称作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比率是指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占商业银行持有和吸收的存款总额比率。这个比率是中央银行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执行的。中央银行法定这个比半首先是为了确保整个商业银行的足够支付清偿能力,确保商业银行在遇到突发事故或挤兑存款时的应付能力。同时,中央银行法定准备金比率决定了银行系统创造派生存款和货币的能力。这是中央银行控制社会信用规模的直接手段。当中央银行需要紧缩银根,便叮宣布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这样,商业银行系统在负债或存款既定的情况下,只能相应收缩信贷规模,从而社会货币流通量相应减少。反之,社会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就相应扩张。变更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属于强制性行政手段,而且具有“一刀切”特征。此手段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最为直接,力度最大,对金融领域和商业银行经营有极大的震动性。
该手段与股价指数的关系比较复杂。该手段直接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系统资金量。如果商业银行系统资金量与股市资金量直接相通,商业银行可以向股市提供信贷资金,那么,该手段的实施,就表示股市资金的增加或减少,就会对股价指数产生冲击性影响。相反,如果央行禁山银行向股市提供信贷资金,那么该手段的实施,在影响银行系统资金量时,对股市资金量的影响则相对缓和、对股价指数也难以产生冲击性影响。
在证券市场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资金与股市资合是相通的。投资者购买股票可以用各类有价证券折价作抵押向证券经纪商透支借贷。而证券经纪商同样可以用有价证券作抵押向商业银行借款。而银行向证券经纪商和股市投资者提供信贷资金时,则根据“保证金比率”,即投资者购买证券所能融资的比率来进行。这种机制使股市中的资金与商业银行系统的资金不存在“隔离墙”,银行头寸资金宽松与否直接影响股市资金及股价指数的波动。所以,在证券市场发达国家,中于存款准备金比率手段对商业银行资金和股价指数冲击力太大,一般不轻易使用该手段。
我国迄今为止不允许投资者通过向银行和证券商进行融资借款购买股票。各证券公司虽然可以进入银行同业拆借市场进行短期融资,也可用国债抵押进行短期回购交易,但这些都是短期融资,其资金难以持久进入二级市场。所以,我国购买股票二级市场上的资金与银行系统的资金有一道“隔离墙”。银行即使有超额准备金也难以进入股市。这种机制使我国存款准备金比率手段可以影响社会货币供应量,但对股价指数的影响却微不足道。1998年3月份,中国人民银行改革了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度,将准备金、备付金账户合二为一,降低了存款准备金比率,存款准备金比率由13%
下降到8%,增强了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供给能力,仅此举使货币供应量可增加4600亿儿。可是,从股市资金流量看,1998年全年股市资金量没有任何增加。这说明,该手段在我国特殊环境下对股价指数难以发挥调控作用。
4.保证金比率手段
保证金比率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证交所及其会员机构从事证券交易需要融资时,必须向商业银行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商业银行有权调整保证金比例。对比例的调整就是对信贷资金流向股市规模的调整。其二,是指投资者购买股票时向券商提供抵押股票市值的比例或保证金比例。这种比例不仅由券商决定,而且受央行控制。保证金比率手段前提是允许银行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在美国,虽然30年代金融危机促使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分离体制形成,但美联储并没有禁止银行信贷资金流入股市,而是制定了对融资进行证券交易的一系列管理办法。保证金比例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银行信用日益发达的社会,银行信贷资金服务对象不仅包括企业及机构法人,而且包括居民自然人。银行信贷资金进入企业和居民账号时,就无法与企业和个人原先的资金在形态上区分。所以,只要国家允许银行贷款给企业和个人,又允许企业和个人可以进入股票市场时,国家就没有办法禁止信贷资金流人股市。除非国家同时规定接受银行贷款的企业和不得个人炒股,而这种规定等于禁止绝大多数企业和个人进入股市,这显然会导致股市关门。可见,在银行间接融资和股票直接融资共存的社会,信贷资金与股市资金之间不可能完全隔离。但是,如果让信贷资金与股市资金之间毫无限制地自由流通,那就会导致股价指数暴涨暴跌。这就需要在信贷资金与股市资金之间建造一个“水闸”,以调节信贷资金流如股市的量,从而使股价指数相对平稳。这种股市“水闸”就是“保证金比率”手段。它的提高或降低便代表着管理层希望股市资金减少或增加的政策意图。
5.对交易成本的调节
对股价指数有直接影响的政策手段首先是调节股票交易成本费用措施。主要内容是规定股票交易印花税和佣金高低,或股票交易盈利税收率等等。当今世界,各国股票市场规模逐渐扩大,股票交易印花税和交易佣金及股票红股、红利所得税占政府财政收入比重逐年提高。政府管理层自然希望提高股票交易税率及佣金率以增加财政收入。但是股票交易成本过高会影响投资者入市的积极性,反而使税收减少。所以,管理层必须从最大限度增加股票交易税收角度考虑交易税率,调节该税率的高低。就目前各国税率趋势看,为了进行国际竞争,为了繁荣股票市场,各国股市交易成本有逐年降低的趋势。1975年美国买卖证券佣金实行自由价之后,证券买卖佣金降低了40%。1986年伦敦金融“大爆炸”,其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取消固定最低交易佣金制,降低交易成本费用。日本1998年金融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降低股票交易印花税,目前其税率已达到零的最低限度。从美国、英国、日本降低交易成本后的股票交易活跃度和股价走势看,调节股市交易成本会取得明显效果。所以,对管理层政策面手段的研究,必须把握交易成本变动的状况和趋势。
6.对股价指数涨跌停幅度的限制
由于股票市场特殊的供求机制,股票价格经常会出现暴涨暴跌现象。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导致经济、金融及政策动荡。为了减少这种动荡,管理层对股价指数单日涨跌幅便要进行限制和调节,这就是规定涨跌停板制度。当股价指数当日涨幅或跌幅达到规定的限度,该股票或股价指数就不能继续按照更高或更低的价格成交。这种规定对于市场失去理智,过分狂热或过分低迷时能起到短期抑制的效果。如果市场继续狂热或低迷,股价指数出现一边倒行情时,管理层可以对原来的涨、跌停幅度进行调整,进一步压缩股价波动幅度,甚至规定涨跌停不同的幅度限制。比如,当股市狂热到其他手段难以抑制时,管理层可以对股价涨停幅规定最低限度,如1%或3%。对跌停幅则规定较大的幅度,如5%或10%。这种涨跌停板不同幅度的规定对股价指数或股票价格的调节作用最为直接,它把管理层希望股价涨跌的意图直接告诉投资者,带有强烈的行政;手段色彩。攻府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可能使用这种手段。1990年秋冬之季,我国初生的深圳股市爆发了第一次股价狂涨行情,当时的深圳股市管理层为抑制股价疯涨,推出了1%的涨停板和5%的跌停板规定。这个规定有效抑制了初生股市投资者不成熟的盲目乐观情绪,促使当时的股票价格进入向下调整的理性阶段。上海股市在1992年5月下旬放开股价之前,采取了规定股价涨跌停需有成交量配合之类的条件。这种规定直接限制了当时股价非理性的异常波动。
7.对扩容速度的调节
对发展中的股市来讲,股市规模的扩容速度对股价指数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对扩容速度的调节是管理层政策面的手段之一。管理层使用该手段的规律-般是,当股价指数上涨过快,股市需求量增大时,管理层会加快新股发行、上市速度。反之,就使新股发行速度放缓,直至暂停新股发行和上市。1994年上半年我国沪、深两地股价指数跌到历史新低位,上证指数跌到300余点区位,深证综合指数跌破100点区位。针对如此低迷的股市,管理层及时推出一系列刺激股价上涨的措施,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暂停新股发行和上市。在当时市况下,这条措施有力地鼓舞了市场投资者信心,刺激了股价指数全面上扬。同样,当1997年沪、深两地股价指数大幅上扬,股市狂热时,管理层推出组合性降温措施,其中一条就是推出1997年计划发行新股300亿额度,该措施对f抑制当时的股市狂热行情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8.发行国债和调整公司税政策
一是国债的发行对股市造成的影响。从短期来看,国债具有利息免税的优势,国债的增发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股市资金分流,尤其当股市处于弱势中,其对资金的分流效应将更加明显。二是税收政策的影响。一方面是与股市交易有直接关系的印花税,提高税率将增加股票的交易成本,减少股票交易量;降低税率,交易成本降低,股票交易活跃,对此前面已有说明。另一方面是与上市公司业绩的所得税政策,部分上.市公司享受所得税的各种优惠有直接关系,如果这些优惠取消,将对上市公司的业绩造成较大影响。当然,近期实施的利息所得税也是财政政策的一种。三是财政部制定实施的会计准则对企业有较大影响。一些具体准则实施对上市公司的业绩有较大影响。因此,每个投资者应了解政府财政政策实施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