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载体由金银转换为信用及其困境
随着社会分工和社会结构复杂化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经济运行所需要的货币供应量—黄金生产必须有一个持续的增长。但是,黄金地质资源的稀缺性及其开采的困难程度限制了其增长幅度。因此,在社会分工和社会结构分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为了解决社会经济运行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问题,人们不得不设立信用制度并由信用创遣来满足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信用货币取代贵金属货币(黄金或白银)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货而本位由金银过渡到信用之后,一方面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摆脱了货币币材产量的制约,通过变更货币供应量可以传导到社会商品生产,流通分配的闭合循环,影响社会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从而产生货币政策的社会和经济意义。另一方面,货币本位的币材从金银或其他实物货币转化为信用货币后,货币供应量很可能突破社会商品流通所需要的供应量,从而形成信用货币的超经济发行,并导致信用货币在货币属性层面上产生一系列问题。这就是经济学所说的通货膨胀。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钱越来越不值钱了”。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运行过程中,如果某个国家或地区出现了恶性的通货膨胀、剧烈的汇率波动或严重的地缘政治冲突,其发行的信用货币(纸币将出现重大的信用风险。其根本原因是,信用货币是以国家信誉和税收能力承诺变现的资产。而这时,黄金作为惟一不以国家信誉和承诺变现的资其货币属性将被充分激活。
随着金本位制的形成,黄金承担了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成为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媒介,黄金的社会流动性增加。但进入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严重冲击了金本位制。30年代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金本位制彻底崩溃。随后一些国家实行了“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大大压缩了黄金的货币功能,使之退出了国内流通支付领域。但在国际储备资产中,黄金仍是最后的支付手段,充当世界货币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