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货币化”的黄金仍具有货币属性
黄金退出货币流通领域,并不意味着黄金已经完全褪去了其货币属性而还原成纯粹的商品。黄金仍然被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储备,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货币的职能,承押着国际金融风险防范和支付危机风险屏障的职能。正如黄金从充当货币的那一刻起,就是商品属性和货币属性的统一体一样,黄金的货币属性在信用货币时代仍然会显现出来,尤其是在信用泡沫膨胀和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的情况下,黄金的货币属性将成为影响黄金价格的重要因素。
黄金成为官方储备资产的背景
百多年来,各国央行始终是黄金的主要持有者,并且从发展趋势看未来也将如此。在目前158万吨的世界黄金存量中,约有20%是官方储备。过去10年中,一些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央行出于调整储备结构的目的而不断抛售黄金,但在可预见的未来,黄金仍将是它们的重要储备资产。
图1-41948-2006伴全球官方黄金储备国别结构
中央银行建立黄金储备始于19世纪80年代,也就是这些国家实行金本位制的时期。19世纪初,淘金者先后在俄国、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和加拿大发现了丰富的金矿资源,使黄金生产力迅速发展。仅19世纪后半叶,人类生产的黄金就超过了过去五千年产量的总和。由于黄金产量的增加,人类增加黄金需求才有了现实的物质条件,以黄金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人类进入了金本位时期。在金本位制度下,黄金就是货币,在国际上是硬通货,可以自由进出口。当国际贸易出现赤字时,可以用黄金支付。在国内,黄金可以作为货币流通。金本位制具有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出等三大特点。金本位制始于1861年的英国,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全世界有59个国家实行金本位制。金本位制虽然时有间断,但大致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有的国家实行金本位制长达一百多年,而有的国家仅有几年的金本位制历史。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中国曾长期将黄金作为货币来使用,但传统上是一个银本位制国家,而从来没有实行过金本位制。
从1934年开始,由于美国实行了高估金价的政策,大量私人持有的黄金不断流入美国官方储备。美国官方持有的黄金从1925年的约6000吨增长到战末期的18万吨左右,在全球官方储备总量中所占比例约为65%。20世纪60年代,全球官方黄金储备总量最髙曾达到3.8万吨,而其中约50%强为美国所拥有。
二战以后,随着欧洲经济的复苏和汇率被低估,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美国不得不用大量黄金储备来平衡巨额赤字。1950~1971年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美国官方黄金储备从约两万吨骤降至9000吨。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随着独立性不断增强以及更加商业化的运作,一些国家央行的管理者开始更加注重储备资产的收益率。黄金作为一种“无利息”的资产(虽然某些央行出借黄金的做法会获得一些微薄的利息收入遭到它们的抛售。1980~1999年的20年时间里,全球官方黄金储备大约下降了10%欧洲国家央行因此于1999年9月签订了《央行售金协议》CBGA1)第一期(现在是第二期),规定签约国毎年抛售黄金总量不得超过400吨,同时也规定了央行向市场出借黄金的数量限制。国际现货黄金价格1999年7月触及251美元/盎司后企稳反弹,到本书完稿时接近1000美元大关,应该说与该协议的签署有着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