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市场突变
在股票市场上,寻求别人还没有意识到的突变。
—索罗斯
索罗斯和吉姆·罗杰斯同为闻名全球的量子基金的创始人。他们的投资原则大同小异,投资思维也异曲同工。
索罗斯习惯看书。他订阅了30种商业报刊,也读一般人感兴趣的杂志,从中寻找可能有社会价值或文化价值的内容。
吉姆·罗杰斯则每天细心研究20一30份年度报告,以期发现有价值的公司发展材料或感知一点别人尚未意识到的股市走向。
这对黄金搭档孜孜不倦地追求的,可以归结为一个简单的词—突变。
20世纪70年代初,索罗斯在银行业中发现的“突变”就是一个例子。
20世纪70年代初,银行业信誉扫地,银行职员被人视为既笨又俗的人。银行业酣睡未醒,也没有人想唤醒它。投资者对这样沉睡的行业自然兴趣全无。
但事实是,高等商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已逐渐成为新一代的银行家,他们必然会进行一番规范化的改革,而银行业也正在随之悄然变化。索罗斯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发现这些新生代银行家正在采用新的金融措施。他们已经把银行的平衡能力发挥到了极限,因此需要更多的资本净值才能持续发展。
1972年,索罗斯写下了题为“发展银行之事实”的经纪报告。他在报告中断定:当银行股票找不到出路的时候,其股票将会降价。索罗斯的观点是在对银行股票进行透彻分析后提出的。同时,他还曾向一些经营情况较好的银行提出忠告。
事实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下跌之后,银行股票才开始上涨,而索罗斯从中获得了50%的利润。
银行业的转变标志着美国20世纪70年代大繁荣的开始,大繁荣加速了80年代美国公司的扩大和合并。根据反馈理论,索罗斯把繁荣作为繁荣与萧条循环周期的起点。
除了国内市场投资之外,索罗斯还喜欢寻找国外股票的投资机会。哪些国家对外国投资者开放市场?哪些国家为经济的稳定提供了新的政策?哪些国家将进行市场改革?这些都是索罗斯关注的问题。
索罗斯还特别喜欢瞄准那些不成熟的市场,他希望比其他投资者早6-18个月进行投资。这种策略要求的恰恰是索罗斯最看重的找到“突变”的能力。
1971年。索罗斯将公司资产的1/4投入于当时尚不成熟的日本股市,这场赌博使他的资金翻了一番。索罗斯豪赌的性格创造了量子基金的辉煌历史,从1969年12月31日到1980年12月31日,量子基金的资产从1千多万美元变成了3亿多美元,赢利率达3365%。
在其他行业中,你可以碌碌无为,可以把自己淹没在群众里,但是在证券行业中,你绝不可以跟大多数人一洋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在这个战场上,你要么做一个失败者,要么做一个高手。而作为一个高手,相信你也会有能力从瞬息万变的股市上寻找到别人还没有意识到的突变。那时,赚钱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吉姆·罗杰斯曾经说过:“对于公司最近能赚多少钱或1975年铝的载运量怎样,我们并不那么关心,因为我们正在考虑的是: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会怎样改变未来的产业和股市的命运。如果我们所预料的和股票的市场价格差异很大,那一切都好办了。因为那时我们可以大赚一笔。”可见,当投资者发现股市的异常现象或者即将产生的突变时,一个大好机会就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