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 A 股需要什么样的政策利好?
通过这一轮非理性的调整,也确实需要引起A股市场治市方式以及制度改革的自我反思,如何稳定住A股市场,不至于深陷系统性风险的困局,仍然是当下需要首要解决的问题。
道琼斯指数急跌逾800点,全球股市均出现了全线下挫的走势。对于A股、港股市场,则难逃跟风下挫的表现。然而,同属新兴市场股市,A股市场的跌幅却显著高于其余多数地区的股票市场,如果按照两年多前的熔断机制,A股市场又一次面临触及熔断阈值的风险。
从表面上分析,作为全球资本市场的领先代表,美股市场的暴跌,引发全球股市的恐慌下行,似乎存在一定的道理。与此同时,从全球主要股票市场的跌幅水平来看,则基本上出现3%、4%的普遍跌幅,而A股市场出现单日暴跌5%以上的走势,尚且不算特别意外。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与其余绝大多数的股票市场相比,A股市场在发生单日跌幅超过5%的走势之前,早已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内完成了50%以上的累计跌幅。至于创业板指数,则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内出现了近70%的累计跌幅水平。由此可见,同样是发生单日暴跌的走势,但A股市场的暴跌似乎显得用力过猛。
2016年1月27日,A股市场创出了2638.30点的新低位置。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内,该底部的支撑力度还是非常有力,但时至今日,作为曾经的强支撑,如今却被市场有效击穿,并创出了2560.32点的新低。至此,自2014年11月以来的杠杆牛市成果,已经被全部吞噬。
3000点,曾经被市场认为是政策底部。然而,在不经意间,A股市场距离3000点已经有近500点的空间,而股市从现在回升至3000点的水平,也足以称得上一轮中级反弹行情。至于各大市场指数的平均市盈率水平,则再度创出近年来的新低水平,但不管股市估值多么诱人,市场的非理性杀跌情绪也似乎没有丝毫的减弱,而对于现阶段的A股市场,更像处于一种极端非理性抛售的状态。
本来,如果股市尚且属于理性调整走势,那么还可以通过市场自我调节来完成熊市末端的调整过程。但是,当原本的理性调整逐渐演变成非理性乃至极端下跌的状态,恐怕也需要一些政策利好给予配合,以实现股市的稳定。
事实上,对于稳定股市,最首要的还是需要听到管理层的稳定声音。虽然从实际操作层面上,这对于股市企稳带来的影响比较有限,但起码展现出一种积极的态度,对稳定人心,稳定资金恐慌情绪带来基础性的积极影响。
再者,则需要实施一些具有实质性稳定市场的系列举措。例如,对于大股东减持潮现象,需要制定出更进一步约束大股东减持频率的细化规则,并对频繁减持、违规减持者给予更严厉的惩罚。同时,可以通过税收调节等方式,对大股东持续减持的现象带来约束。又如,对于IPO核发节奏进行适度放缓,具体操作中,可以从每周一批次的IPO核发速度调整为一个月核发一次,并对单批次的IPO募资乃至单月募资总额进行大额缩减,根据市场环境的好坏进行灵活调节。
退一步来说,假如A股市场仍然处于极端非理性的下跌状态,且已经超出了市场的承受底线,那么则需要制定出更具影响力的救市措施。其中,最直接的做法是实质性降税减负,其中包括印花税调降、股息红利税的降低等,这也是比较直接的救市做法。至于真正意义上的平准基金设立,则更具有参考性,这对未来A股市场的持续稳定将带来比较积极的影响。
从政策层面的角度出发,现阶段的股市走势,却给了管理者出了一个难题,究竟是坚持IPO发行常态化,还是先稳定住股市,暂缓一下IPO核发任务与发行目标。对于这一选择,或许会对A股市场的稳定带来不少的影响。
外围股市非理性下跌,可以认为是A股暴跌的导火索。但是,纵观过去三年多A股下跌超过50%的表现,显然不能够完全归咎于外围市场的表现。通过这一轮非理性的调整,也确实需要引起A股市场治市方式以及制度改革的自我反思,如何稳定住A股市场,不至于深陷系统性风险的困局,仍然是当下需要首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