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收益思想在估值学界的运用由来已久,但是一直受限于统计方法、数据来源的制约,没有得到有力发展。20世纪90年代,Ohlson , Feltham重新提出剩余收益理论,在继承了前人研究思想精粹的前提下,引入了新的理论假设,使古典剩余收益思想得以升华和拓展。剩余收益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Preinreich(1937)。Prein-reich(1938)发表文章《经济理论的年度调查:折现理论》中明确提出了剩余收益的概念,将资本价值表述为会计账面价值加上超额利润(Excess Profit)的现值。Preinreich没有明确地提出ResidualIncome这个术语,所用的术语是Excess Profit,超额利润被界定为单位资本获得利润减去单位资本要求的利息。
1961年Edwards和Bell再次阐述了剩余收益模型,通过会计净盈余关系的假设,夯实了模型的理论基础。Edwards和Bell明确地将公司价值表示为公司账面价值和公司未来剩余收益的现值之和。两位学者肯定了会计数据信息的价值,但由于当时资本成本的度量问题没有解决,Edwards , Bell提出剩余收益估值框架并没有比当时主流的红利贴现模型优越多少。剩余收益烦琐的计算过程使得人们没有对其产生太大的兴趣,因而其模型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Peasnell(1982)研究证明利用会计数据可以推导出公司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收益,证明了会计数据具有很好的公司价值计量属性,反驳了认为会计盈余不具有经济含义、不能由会计盈余推导出公司价值的传统观点。但是Peasnell研究的初衷并不是估值问题,而是解决会计数据信息观的理论证明问题;证明会计盈余和公司价值之间具有明确的数量关系;提出在一定条件下,会计收益率与经济收益率可以互相替代;会计数据与经济价值之间具有明确的定量关系,会计原则的变化并不构成采纳会计信息进行估值的障碍。Peasnell提出的模型含有误差项,这个模型更多的是理论上的意义,在实践中很难使用。
Ohlson研究的出发点是股票价值计算问题,直接从股利贴现模型出发,推导出剩余收益估值模型的表达形式。Peasnell等的研究直接假设公司价值等于净资产加上未来的收益现值,其理论基础欠缺。而Ohlson通过股利贴现模型,使得剩余收益在逻辑上、理论上都得到T印证。Ohlson在1990年、1994年、1995年、1996年的研究,始终是在不断完善剩余收益估值模型,不仅解决了Peasnell误差项的问题,以无限项的剩余收益求和取代了误差项,还进一步提出了一个重大的会计假设:剩余收益线性信息动态化假设(LID),即会计剩余收益遵循ARI(自回归)或AR马尔可夫过程。通过这个线性信息动态化假定,Ohlson将古典剩余收益模型中的无穷项求和转变为了有限项会计信息数据的现值和,使得剩余收益模型的使用大大简化。
Ohlson(1995)模型最大的贡献就是将企业的内在价值与会计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运用代表价值创造活动的利润替代了代表价值分配活动的股利,使企业的价值建立在价值创造活动而不是价值分配活动的基础上,并有效地解决了“股利之谜”。
模型的三个重要理论假设:Ohlson(1995)模型的逻辑基础
①预期股利的现值决定股票价值。这是Ohlson模型发展和完善的逻辑起点。
②会计数据遵守净盈余关系(Clean Surplus Relation, CSR)o即权益账面的变化等于会计盈余减去股利。这意味着会计盈余包含了普通股权益的所有变化。一般情况下,净剩余关系仍是现实情况可接受的合理近似。借助于该假设,剩余收益模型绕开了“股利之谜”。
③超额盈余(Residual Income,即剩余收益)的随机序列过程遵循线性关系。这一假设有利于在当前信息与未来超额盈余之间建立联系,以保证将所有与价值有关的事项涵盖到当期及以后各期的盈余与净资产账面值中。这一假设的实质为超额盈余的时间序列建模奠定了理论基础。
剩余收益模型着眼于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从价值创造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利润分配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使得剩余收益模型明显有别于现金流量折现模型、股利折现模型。一个公司的投资价值在于其未来获取的收益超过资本成本的能力。这正是企业谋求发展的直接目标,也是企业真正的内在价值所在。与其他估价模型相比,剩余收益模型提供了一个更客观的估价方法。
剩余收益模型体现了企业价值的持续性和动态性,不仅反映了企业的现在,而且也考虑了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遵循货币的时间价值、风险与收益对等原则,使得企业价值的评估不仅仅停留于企业静态的经营成果方面;在剩余收益的估价中,突出了净利润和账面净资产等会计信息的计量潜质,而且该模型对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无严格要求,这使得剩余收益模型的适用性大大增强;学者们根据该模型所作的拓展分析使会计信息、财务分析数据与企业价值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拓展了财务学、会计学、经济学、信息学、统计学等几个学术领域。剩余收益模型使很多财务指标,例如权益报酬率、市盈率、市净率以及每股净资产等都对企业价值产生解释力和预测能力,这将企业的财务分析与企业价值的评估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为预测上市公司的价值提供了便利。剩余收益模型明确了会计数据在企业估价中的作用,会计数据作为决定企业价值的变量被直接纳人到企业估价模型中,这也为适应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对剩余收益模型进一步拓展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不同于股利贴现模型着眼于企业价值分配,剩余收益模型起初就着眼于价值的创造,将企业价值与未来收益联系起来,体现出了企业财富增长的驱动要素。这些因素包括预期的权益净利率、资本成本、公司保持正剩余收益能力的年限企业的权益资本规模。企业只有产生较好的收益并超过资本成本,企业价值才能真正实现提升,这样会引致企业更加注重财富的创造和价值的提升。剩余收益模型着眼于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兼顾了企业的未来发展,鼓励企业进行有利于企业长远利益的投资决策,削减管理者发生短期行为的诱导因素,避免企业短期行为的发生。剩余收益模型对资本成本的重视,使企业可以避免隐性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