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入口之争——增值服务
那么,在如此薄利之下,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是否还值得重点去做呢?答案是肯定的。融资需求对上市公司股东一直存在,也是最重要的需求之一,谁能满足这一需求,谁就掌握了客户资源。用互联网思维来解释,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已经成为金融机构把握客户资源的重要流量入口。在质押业务上少赚钱、甚至不赚钱,以获取今后更多的合作机会,才是市场上各金融机构打的大算盘。
在询价的过程中信公君发现,为吸引客户,除了比拼价格以外,金融机构还提供许多有特色的服务。例如,进行股票质押式回购的同时,由证券公司配套开展网下新股配售业务、转融通证券出借业务,此举能够覆盖一定比例的融资成本,实现投资融资两不误。再如,股东持有的股票已被质押,需要到期重新质押,或者不满意当前质押条件希望转变质押渠道的,可提供超短期的过桥资金来做解押。前文提到的钜盛华6天内解押再质押万科股票,大概率就使用了这种操作手法。又如,有的新股上市不满6个月,被银行、券商拒之门外的,也存在融出方愿意在6个月内提供短期质押方案,期满再重新按照实价续作长期方案。更有甚者,对部分存在短期资金需求,但又不愿意进行质押(考虑到进行质押需要进行信息披露)的股东,有的证券公司愿意提供信用账户直接融资服务,无需公告、随借随还。另外,金融机构还瞄准了股东融资后的投资需求,对于通过质押一下子获取大笔资金而未能一次性投出的股东,进行闲置资金理财;或者直接由直投、并购团队出马,向股东推荐优质产业投资、并购项目,由此可衍生出更多的后续服务机会,为交易双方创造更大价值。最后,对于质押限售股的股东,限售期到期后进行解押,证券公司还可以帮助减持,完成“质押-投资-减持”的全生命周期整体解决方案。
展望及外部政策环境趋势
围绕股票质押式回购,金融机构各显神通,其服务股东、盘活资产的宗旨,还是值得肯定的。同时,信公君认为,无论如何竞争激烈程度如何,风控底线还是要有的。根据万得资讯统计数据,两市股票质押率在20%以上的有900家,50%以上的有93家,如此高的质押率,如果发生股价大幅波动,股东难以及时补充质押或追加保证金的,就会触发平仓。无论通过什么方法在质押数量、质押率上突破,仍需交易双方对质押标的证券有充分、深入的了解,对可能产生的交易风险有清晰的认识,同时具备风险补救能力。
2016年10月20日,证监会机构部召集多家证券公司相关负责人召开关于股票质押式回购的会议。监管层为起草《证券公司参与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指引》向券商征求意见。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规则或面临大幅度修改,包括:债券和ETF基金不得作为质押标的;质押比例超过50%的股票不得作为质押标的再融资;金融机构和类金额机构、资管产品不得作为融资人;资管产品出资的股票质押式回购,单只股票的融资额与数量分别不能超过产品规模和股票数量的30%;停止小额股票质押业务,股票质押回购业务的起点提升至500万元。政策环境存在收紧预期,股票质押式回购市场是顺势趋稳,还是出现“最后的疯狂”?信公君与大家一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