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李嘉诚让人崇拜的地方,并非是他跑得最快,收益最高,而是总能够踏准经济节奏,甚至逆向布局。我们之前讲李嘉诚传的时候也提到过,他第一次创业就差点被产品质量问题和资金链问题给搞死,塑胶工厂大量接订单,但是最后影响了质量。最后引发客户退货,银行催收。李嘉诚差点就没缓过来,随后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度过了危机,从那之后,他就越来越保守,长江实业的负债率不超过20%,而和记黄埔的负债率也不超过50%,这根国内那些地产公司,动辄百分之百的负债率相比,是一个非常非常保守的水平。相信没人会觉得李嘉诚借不到钱,很明显是他能拿到钱,但就是不借,真的急需用钱了,他就去资本市场上换股权,毕竟加上去的杠杆,借来的债,是要还的,而股权可以不用还。
2007年次贷危机临近,香港的投资家们正享受着难得一见的房地产大牛市,而港股也是牛的不得了,恒生指数逼近32000点。但李嘉诚在美国的眼线告诉他,美国的纽约华尔街已经发生了一些不好的情况,投资银行里面的资产质量已经越来越差,房地产违约率正在快速上升。而李嘉诚当时就在准备防范风险了,他还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同行们,但当时被认为是这老家伙过时了,这么好的行情,他竟然看不见,整天疑神疑鬼的。而当年巴菲特也是提前减仓,把股票类资产转移到了债券上面,他也同样被A股的投资者所鄙视,说股神也老了,中石油这么好的公司他都拿不住了。7块多就给卖了,后面的50%涨幅,股神都错过了。
最后的结果就是,2007年的股神们,在2008年集体消失了,2007年的笑话,到了2008年之后,反而一步一步封神,还有中国私募基金一哥,赤子之心的赵丹阳,他3000多点就清仓了,最后股市涨到6100多点,当时差点被投资者的口水给喷死,结果2008年的暴跌之中,人家毫发未伤。而那些喷子却损失惨重。所以这可以给我们一个启示,持续的赚钱很重要,而赚到所有的钱,那就是你想多了。有的时候,看见钱也不去赚,反而是一种策略。知足的人,往往能够躲避掉巨大的损失。像李嘉诚这样的就更鬼了,他总是留下最后一个铜板给别人赚。你以为是对你好,其实是让你去替他扛雷。
在李嘉诚的投资哲学中,一定是先想到如何卖,再去想买入的事,他关注的从来都是底层资产,也就是企业的质地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而那个价格却是最不重要的东西。贵一点便宜一点并不重要,东西好,他也经常高价收购。而如果暂时困难,他出手打劫的次数也不少。但这些前提就是,东西得好。东西好才是真的好。93年李嘉诚和上海港务局合作,建立码头,他一笔投下去56亿资金,他占股50%,而94年他又和深圳盐田港依葫芦画瓢,建立码头,投资24亿,李嘉诚占73%,陆陆续续到了2001年李嘉诚已经控制了中国东海岸将近四分之一的港口资源。当他把生意连成片的时候,他就拥有了码头定价权。以后别人都要在他的定价规则里玩耍了。
李嘉诚其实也有很多不光彩的投资,比如炒地皮,他在全国的土地储备基本都是2008年之前拿下来的,很多土地根本不开发,就是等着日后升值然后转手卖出。虽然违反了政策规定,但因为他是李嘉诚,没什么人找他麻烦,所以才导致了他在土地市场上,倒买倒卖。但2013年之后,李嘉诚就不再拿地了,后来采访也说,他不太看好土地市场了。认为国内的土地价格太高,已经没有了投资价值。即使只是炒地皮,他也不乐意干了。
李嘉诚投资还有一个原则,叫做不为最先,等别人把路趟出来,他看明白了才会出手。比如当年日本推出2.5G电信网的时候,李嘉诚就没看明白,所以没出手,直到真正的3G推出来,他才开始大肆收购牌照和电讯公司。这其实也是很多大公司的做法,比如腾讯,他们也是一般采取跟随战略,一看市场有苗头,就先看着,不着急动手。等出现了一定的趋势,然后开始自己干,在最后趋势越来越明显了,他们开始并购一个比较成熟的公司过来,跟自己的业务相结合,然后瞬间占领市场份额,比如他自己做易迅电商,后来并购了京东,促成了京东和易迅合并,从而对抗阿里。这就是腾讯的战略,收购市场老二和老三,然后恶心老大。永远跟随,等到市场成熟之后,再反手起义。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日本的八佰伴集团宣布破产,这是曾经风靡世界的日本零售行业的龙头老大,他之所以破产,就是因为负债率太高。特别是逆势扩张,在97年他欠账高达6亿港元。巴菲特有个比喻,说财务负担过重,就像汽车轮胎上插入匕首一样,开着这样的车上路本身就非常危险,如果路上有个小坑,那你就必死无疑。这些大师们,都有一个特点,他们始终会抱有一个业务,是天塌下来你都能够赚钱的。绝不会为五斗米折腰。
李嘉诚特别善于借势,他总能在大势面前,找到最好的投资方式,比如1971年的大牛市,那会大家都在热衷于炒股票,如果要是你是否也就跟着一块去炒股了呢?李嘉诚不是这样,他看到股市这么火,所以干脆把公司运作上市,圈来了一大笔钱,为公司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就是他的前后眼。在牛市想到的是上市圈钱,而不是去跟着一起去炒股。但很多人当时根本看不到,而是几年之后才感觉到他的英明决策,那么2013年他开始甩卖资产,这次他是否会正确呢?他一定是看到了什么我们没有看到的东西。既然你们争着买,我正好借势甩卖给你们。其实我们看看他2008年的操作就是如此,早在2007年,别人都高歌猛进的扩张的时候,他就开始甩卖出资产,储备现金准备过冬了。最后不能说毫发无损吧,但也至少是平稳过度,甚至危机过后他还有足够的资金抄底。
长和系这么大的一家公司,资产非常丰富,包括能源,港口,电信,房地产,码头,零售,互联网甚至制药行业都有。他通过这些行业的周期不同,构筑了一个相互交叉的资产组合,无论经济什么周期,也总有行业能赚钱,而一个行业赚的钱,基本上就能够拖动其他行业的亏损。这个思路我们也可以用一下,从现金类,类固收类,债券类,权益类,商品类,五大资产的角度出发,去配置你的投资组合,如果不会配置你就均配,各方20%。这样总有钱能够养活你。实际上你赚的就是一个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的钱。赚钱的概率非常大,比如经济繁荣周期,不用说了,现金和固收类的收益比较差。但股债商品都会很赚钱,经济逆周期,则刚好反过来,现金和类固收,会给你一个每年5%左右的收益,而债券不赚钱,股票和商品会比较差。这么算下来,你赔钱的时候比别人赔的都少,赚钱的时候虽然没有别人那么激进,但是会比别人下手都早,因为你始终在市场里,从不离开。也许等行情走了一大半了,别人才开始入场,这时候你已经赚了很多钱了。这就是大类资产配置的主要逻辑。赚钱的时候,用时间换空间,而赔钱的时候,靠固定收益来熨平损失。所以最差的投资选择就是不断的去判断市场,而偏偏这是投资者最愿意去干的一件事。明天我们再来看看,李嘉诚如何结合政策,来给自己的投资保驾护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