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洗衣桶中,加一勺水,洒点洗衣粉或肥皂,轻轻一搅,顿时可见一桶色彩斑潮的泡沫。这种既诱人又会骗人的泡沫,是只有小孩才喜欢的游戏,因为泡沫时间长了必将崩破,大多数成人是不会对这些虚幻的泡沫感兴趣的。但是,如果是在股市里,这种泡沫的游戏却让许多人如痴如醉。
据称。最早玩这种股市气泡游哉的1711年在英国成立的南海公司。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兴盛时期,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私人资本不断集聚,储蓄不断膨胀,而投资机会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有待寻找出路,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在这种情形卜,南海公司宣告成立,其业务范围是在南美经营奴隶贸易和捕皱业务,但在公司董事中并无一人精丁此道,这所谓的业务不过是一个虚幻的炒作题材,以引起公众的注意,公司笼起人的真正目的就是利用人们急于投资发财的欲望骤取钱财,在成立的最初几年,南海公司先以认购政府债券的方式从政府那里获得了对南美贸易的垄断权,在公众中树立了创利公司的光辉形象,引起了人们购买该公司股票的极大兴趣。1720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并允许客户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如第年仅仅只需支付10%的价款来购买公司的新股票,使得投资者接踵而至,其中包括半数以卜的众参议员,而当时的国王也禁不住诱惑,竟也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该公司的股票行情急剧上扬,同年4月,该公司新发行的300英镑面值的股票在一个月内便上涨了近一倍,3个月后便涨到了1000英镑以上。由于南海公司以其挡不住的诱惑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前赴后继的上当者,以至股票价格持续上涨,就像一个越吹越大的泡沫,许多资深的投资者也被这种种假象蒙住了双眼,没有察觉这竟是一个美丽的气泡。直到1720年4月12日,南海公司的董事与高级职员们自己沉不住气了,觉得自己公司的股票价格离价值太高漕了,与公司实际的经济前景毫不沾边,因而坐卧不安,于是带头抛售股票,结果使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顿时一泻千里,成千上万的股民惨遭重创甚至倾家家产。
南海公司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在了,可给千千万万的投资者所造成的伤害却是无法估量的。后来有人把这一事件称为“南海气泡气所谓气泡,腾胀容易,破碎也快,这一比喻真是形象至极。到现在,“南海气泡”已成为一个常用术语,成为股份公司利用投机手段坑害投资者的代名词。
“南海气泡”虽然让人刻骨铭心,但对金钱的狂热追逐,往往使人们容易忘记教训,重蹈覆辙,“若要他灭亡,先让他疯狂”,这是股市炒作的“理论基础二18世纪初,法国也上演了一场股市炒作的“好戏二法国冒险家约翰•劳成立了专门开发密西西比河的公司,发行了20万股股票,每股价格500法郎,但出师不利,股票发行后不久,股价便跌到每股300法郎,为了摆脱危机,约翰向公众宣布,半年后,他愿意以每股500法郎回购自己公司的股票。消息一出,立即表动整个巴黎,许多人竞相购买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连欧洲其他各国的资金也大量流人法国卷入这场“密西西比神话”之中。与此同时,约翰·劳凭借与政府的特殊关系,通过包销政府巨额国债的方式,在公众中树立了极好的信誉,密西西比公司股票价格顿时狂升,两年之内,股价便涨到每股2000法郎,涨幅近20倍,最高时竟漆到每股1.8万法郎。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市场总值比法国企业全部金银储备总值的80倍还多,显然已远远脱离了其本身的价值。但狂热的投资者早已把这一事实置之度外,只是疯狂地去买股,似乎拥有了这只股票就是拥有了财富本身,据说有这样一个故事:由于当时股票交易是在一条小卷中进行的,沿街的房屋和土地价格都猛涨,当时有一个鸵背乞丐,混在交易人群中看热闹,被一个聪明的经纪人看中了,他灵机一动,就租用乞丐的鸵背当写字台,他的股票买卖到哪里,驼背就跟到哪里。一天下来,这个经纪人净赚500万法郎,而驼背人也获得了500法郎的“租金二第二天,驼背人宣布驼背“租金”提高一半,但“租用”者仍然络绎不绝。结果,在整个交易期间。驼背人也发了财。这个故事的真伪无从考证,但当时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交易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气泡吹大了,自有爆裂的时候。不久后,没有业绩支撑的密西西比股票便像坠落的飞机,一落千丈,成千上万的投资者血本无归,悔之晚矣,惟有约翰,劳从中谋取了天文数字般的暴利,成了腰缠亿万的富翁。
在中国股市,也多次出现过类似“南海气泡”的炒作"远一点的。1993年的“宝延事件。近一点的则有至今还未散去阴影的“网络风潮”。
2000年一开市,长期阴跌不止的股市有如吃了壮阳药,一下子撒开腿狂奔起来,而跑在最前面的股票,不是带着科技股的帽子,就是披着网络股的外衣。如十几天前还是一只名不见经传的冷门股,眨眼便连拉了十几个涨停板;过去四五元的股票,居然可以涨到一百多元……纵观沪深股市四五十元的股票,儿乎全部被科技股和网络股承包了。一时间,深沪股市热浪滔天,股指更是直线上升;股民更是热血沸腾,认为发财的机会来了,以致人们无论是在人声鼎沸的证券营业大厅还是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都会忍不住扯起喉咙喊:“你买科技股了吗?”“你买网络股了吗?”似乎科技股和网络股真是点石成金的神物。
其实大多数股民并不知道这网络到底有多大的作用,有多大的神通,更不知道上市公司所谓的“触网”是真是假,只知道凡是与“网”沾一点边的股票就会暴涨。因此他们一不看业绩,二不辩虚实,三不管这上市公司亏出了多大的窟窿,缠上了多少官司,只要有网络的题材(包括真假不明的传闻)就去抢买,多高的价格也要,多大的涨幅也追。也许是为了专门适应股民的需要,不管是酿酒的、造纸的,还是卖水、卖药的股票,都纷纷打出了网络的招牌,可叹的是,两年前,所谓的“网络版”在中国股市还寥寥无几,而一夜之间,中国股市近四分之的上市公司都摇身一变,成为光彩夺目的网络股了。
其实,如果股民们冷静地思考,便不难发现,这场暴风骤雨般的,“网络化运动”,只不过是借网络题材进行炒作而已,真正靠网络来提升经济价值、增强盈利能力的上市公司并设有几家。一些股评人士把网络吹得天花乱坠,实际上建一个网站比建一栋房子容易多了。目前在中国投资或购买一个小型网站仅需要200多万元,建一个中型冋站也才四五百万元。这区区几百万的资金,对于一个上市公司来说,实在是如九牛一毛。因此,上市公司要建一个网站,或者投资建立一家网络公司,简直是易如反掌。这也是股市里突然一下子冒出200来家网络股的缘由。但是,建一个网站容易,而要让自己的网站吸引网民的注意,让网民来彷间来点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许多上市公司建的网站,有几个在网民心中留下了一点印象?而一个无人访问的闲站,又靠什么去赚钱?当然,有人说要改变投资理念,说什么对于网培股,主要是去炒它的未来,不要去管它现在的业绩“这岂不是画饼充圳的游戒?说穿了,这不过是上市公司与某些庄家配合进行的炒作。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声称触了网的股票并没有出现盈利的改善,但股价都出现了暴涨。以2000年2月18日的收盘行情与1999年12月30日的收盘行情相对比,可见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上海梅林股价涨了268.57%,诚成文化涨了209.59%,华联商厦涨了136.37%,青鸟天桥涨了126.62%,而深市的亿安科技、中信国安、振华科技、ST海虹、清华菴光、电广传媒、四州湖山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网络股已然成为股市的宠儿,不管过去是一只亏损股还是垃圾股,只要有网络的题材,便一律成鱼翻身,大出风头,这显然是不正常的。五粮液是公认的绩优股,1999年每股收益达1.352元,但200。年的最高股价却只有37元,而亿安科技每股收益只有0.255元,其最高股价却达到1203元;育岛海尔是一令家电股,虽然它的销售额是中信国安的6倍。市值却只有中信国安的一半。
网络股被炒得泡沫横飞,便无数天真的股民以为真的是所谓“新经济”时代来了,投资股市可以不问业绩只看“理念”了,于是一拥而入,追逐那一只只炒得热火朝天的网络股*哪知道,眨眼之间,气泡破灭成了一滩污水,黑马倒地成了一匹死马,数以百万计的股民被“网”套住现在冉回过头来看,便不难发现,我们又上了题材炒作的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