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盘手实战法则:股市中的鲇鱼效应
渔民们出海打鱼,往往把一网网捕捞上来的鱼放在船能里。秋冬季节还好,可到了炎热的夏季,这些鱼变得死气沉沉的,挤在一起,缺少氧气.没等船靠岸的功夫,早已因购息而死去大半了。有一次偶然的机会,一渔民随性地将几条鲇鱼丢进了船舱中的渔群里,结果一个奇怪的现象发生了:由于这几条鲇鱼在鱼群中腾椰移转,挤来挤去,不安分地带动死气沉沉的、大量破捕获的鱼也折腾、鮮活了起来,该濒临死亡的鱼群平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所以,往后渔民打鱼为了力求鲜活的质量,就养成了用鲇鱼刺激被捕之鱼的习惯。
社会心理学家由此而得出了“鲇鱼效应”,给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领域,开出了运用竞争或创新机制来带动多数、提高活力的“方子”。一些现代企业中常创新运用的股票期权制度以及针对企业员工的“末位淘汰制”,在实际效果中,的确有其独到之处。
股市作为经济领域的一项特殊事物,自然也兔不了这个俗,有时的确需要用“钻鱼效应”,来刺激一下市场氛围,就拿因股改对价和汇率升值引发的一轮涨幅达到100%的一轮大行情来说吧。饱受国有股、法人股如何减持,如何并轨的历史遗留问题所困扰的沪深股市历经4年多的调整,终于在2005年的5.6月间见底上证指数998点,深成指2700多点。但在此后的近半年时间里,市祝也好不到哪去,,上海市场在100~200点间的范围内波动,深圳成指在300~400点空间范围内腾挪,用“波澜不兴”四字形容是再恰如其分不过了。当时的管理层出于激活证券市场,保护投资者参与热情的目的,幸许也是受到了“鲇鱼效应”的启发,推出了好几项创新型制度,意在制造“赚钱效应"、调动广大投资者的积极性。其中恢复权证品种,允许上市公司在股改对价方案中引入认购权证和认估权证两品种,井允许创新类券商还可以创设认估权证。尤其是股改,后产生的第一只权证品种——宝钢认购权证,由0.89元/每份起涨,因无张跌停板的限制,短时间内一口气涨到了2.0元/份以上。短期翻倍的获利效应如春风般吹皱了久已沉寂的股市,给了四年熊市中仅在盘面上10%~20%涨幅内“小倒手”的部分主力将股票往上做,也做翻播行情的信心。于是,由有色金属板块开道,由中石化等大盘蓝筹指标股奠后的一轮涨升行情便呼之欲出,蔚然成形了。
这证明,不远用“鲇鱼效应"来创新机制、创新品种和创新思路,就永远囿于墨守成规的老套中而渐渐变成一潭死水,最终失去了“赚钱”效应,又怎么能够吸引场外增量资金的“眼球”?很难想象未来的潜在的投资者会对一个不能使部分人赚到真金白银的市场感兴趣。
所以,股市中的“鲇鱼效应"还提示管理层应当容忍一部分投机力量在市场中合理存在。以前的市场,只要稍微一涨,便会有所谓悃得经典理论的经济学家,拿出封建“卫道士”的做派来评判股市,要么是市盈率太高了,要么是泡沫太大了,甚至是用“赌博论”来唱衰市场,也不知是何等居心?如果非得要以“卫道士”惯用和善用的那一套贞节牌坊之类的东西来衡量股市,那么股市将变成一个仅靠分红派息来维持生机的准债券市场,“什么二级市场的差价啦"都有可能被贴上“投机”的标签,那么,一潭死水式的市场又如何能为资;源有效配置的一级市场发行来做镅垫呢?
古代帝王还尚且知道官宦队伍中“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相信今后管理层的调控水平将会更艺术化、人性化一些。好在我们已看到了释放“鲇鱼效应”的迹象,如:进行融资融券试点,创设以沪深300ETF为样本的股指期货,相信这些举措定会为市场水续生机与活力而开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