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做少量的大笔投资
在巴菲特的四十多年投资生涯中,虽然获得很大的成功,但真正使他赚到今日财富的,仅仅却是十多次投资决定而已。他建议每个投资人都给自己一张卡片,上面只允许自己打12个小洞,而每次买入一种股票时,就必须打一个洞,打完12个,就不能再买股,只能持股。这种态度会使投资人从“玩票性质”转变成真正优秀公司的长远投资人。
巴菲特认为投资人应该很少交易股票,但一旦选中优秀的公司而决定买入之后,就要大笔买入。
巴菲特把选股比喻成射击大象。投资人所要选择的,是很大的大象。大象虽然不是常常出现,而且也跑得不是很快,但如果你等到它出现时才来找枪打,可就来不及了。所以为了等待和及时抓住这个机会,我们任何时刻都要把上了子弹的枪准备好。这就像投资人任何时候都要准备好现金等待大好机会的来临那样。比如在过去近九年来的美国股市上升时期里,巴菲特就很少购入大笔的股票,反而让现金累积。
巴菲特认为经常交易对投资人并没有什么好处,只是养肥了证券商而已。他曾说过:“如果你认为你可以经常进出股市而致富的话,我不愿意和你合伙做生意,但我却希望成为你的股票经纪人。”
巴菲特本身的投资,次数的确是很少的,但一旦投资了,就会很大一笔。比如,自从1960年末全盘卖出手上的白银之后,巴菲特一直都在注意着国际白银的供需定律,看看有没有出现可以赚取市场错误标价的机会。尽管他30年来一直都在注意着白银的生产、供应和需求,但他却没有发现巨大的获利机会,因此30年来都没有任何举动。
直到1997年,巴菲特觉得机会来了。他发现,20世纪90年代,每一年的白银产量都少于需求。简单地讲,白银不像金条那样主要是为着装饰用,而是拥有一些很重要的实际经济用途,包括制造我们日常拍摄的摄影底片等。但问题是银一般却不是采矿者心目中的主要金属 (因为不够经济),而是他们从地下采取其他金属(如金、铜等)时所取得的副产品。因此,就供应量而言,也就会受到其他金属的供需情形的影响。比如,如果金条价格大跌、铜的需求大降的话,那么,这两种金属的采矿量将会减少,这也导致银的生产量相应下降了。问题是,银的经济用途是相当稳定的,因此这将会使银价因供应不足而上涨。但在20世纪90年代,巴菲特发现,国际市场银的供应商一直不停地消耗他们的存货,因而导致价格一直没涨。换言之,银的公开价格还未反映出实际上的供需定律情况。迟早这种“消费多过于生产”的现象,将会导致国际市场上银的存货被人掏尽,而银价必将反映出这个供不应求的现象。
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巴菲特所谓“令人流口水的价格”的投资的大好机会。在看中这一点之后,巴菲特在1997年总共买下了超过1亿英两的白银,一夜之间,从30年来完全没有持有白银,摇身而成为世界最大的银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