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别人贪婪时恐惧,而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巴菲特认为,当投资者懂得什么叫见好就收时,就到了卖出股票的好时机。他认为,股票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其内在价值。当股价远远超出内在价值时,投资者要克服贪婪情绪,懂得适可而止。
1966年对于巴菲特有限公司来说,又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功。无论是相对于道.琼斯工业指数还是公司本身的发展业绩,都创下了空前的业绩回报记录。当年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15.6%,而该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却高达20.4%。
1968年,巴菲特说:“ 按照大多数人的标准,公司在1967年的经营业绩义是非常红火的一年。当年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了19%,而公司的经营业绩则上升了35.9%,超出了原先设想高于市场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的奋斗目标。”当年巴菲特有限公司的总收入为1938万美元,即使发生严重通货膨胀,也有足够财力大量买入百事可乐股票。由于当.年该公司卖出了一些长期持有的可流通股票,从而使得当年的税前利润达到2738万美元。在这一年,巴菲特有限公司通过所属的两个控股公司,又收购了另外两家公司,一家是戴弗斯菲尔德零售公司收购的联合棉花商店,另一家是伯克希尔公司收购的国民保险公司及其附属国民火灾与海运保险公司。
按理说,形势已经一片大好,巴菲特高兴还来不及。可是作为一名理性投资者,巴菲特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却感到一片忧虑,非常担忧股票市场会因为投机因素过浓而崩盘。巴菲特在1968年7月11日的一封信中指出,当时的股票市场无论是发起人,还是高级雇员、职业顾问、投.资银行家、股票投机者,所有人都能从中狠狠地赚到一大笔钱,可是他很担忧这些行为随时随地会引发长期后果。
从1957年到1968年,道.琼斯工业指数的综合平均年增长率为9.1%,巴菲特有限公司的年平均收益率则高达31.6%,人人都处于一种狂热的亢奋中。一位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共同基金投资经理,在1968年初开办一种新型咨询服务项目时说:“对 于证券的研究必须按分钟来进行。”这让巴菲特听了特别不舒服,更让他感到股市中到处弥漫着投机气氛。对此他幽默地说:“哇! 这种废话让我在外出喝百事可乐时感到内疚。”
1967年末,巴菲特估计伯克希尔公司的内在价值为每股25美元,而这时候它的股价是20美元;1968年末,巴菲特估计伯克希尔公司的价值为每股31美元,而这时它的股价是37美元。这让他感到,无论市场环境还是个人因素都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已经到了修改未来经营目标的时候了。因为事实上,伯克希尔公司的经营手法还是像过去那样一直没变。
接下来的动作令人震惊: 1970 年,巴菲特决定解散巴菲特有限公司,因为他认为,人们对股票市场的估价已经太高,他已经不知道如何投资了。巴菲特对巴菲特有限公司的资产进行了彻底清算,按照每位股东应该得到的收益以及按比例规定应该得到的利息,全部分给每一个人。每位股东可以有两种选择:既可以按照比例获取应该得到的收益,卖掉手中的股票,换取现金,也可以继续持有戴弗斯菲尔德零售公司的股票,或者持有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如果有弄不清、需要咨询的地方,巴菲特负责提供建议。当然,巴菲特有限公司的解散还有另外一层原因,那就是一方面,当时要求加入巴菲特有限公司的人越来越多,已经实在无法应付;另一方面,巴菲特有限公司已经不需要再用别人的钱进行投资了。
按照法律规定,巴菲特有限公司作为合伙企业,原来最多只能拥有99个合伙人,而现在解散后重新注册为一家投资公司,就可以不受这项限制了。这时候新成立的投资公司就是现在的伯克希尔公司,它是在一家纺织公司基础上改制而成的投资公司。
1973年至1974年,巴菲特有限公司刚刚解散完毕,股票市场就如他原来担心的那样崩盘了。由此可见,巴菲特对投资环境的警觉以及如何完美收场,拿捏得恰到好处。这时候,巴菲特个人拥有的股票市值约2500万美元,其中大部分被他悄悄投入到了伯克希尔公司。如果不是他这样完美收场,而是在接下来的股市崩盘中遭受毁灭性损失,巴菲特就不再具备今天成为世界首富的坚实基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