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中的大部分投资者容易受到股价波动的影响,以此来判断股票的买卖,但却因此忽略掉了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而价值投资者最关注的却是公司的内在价值,而并非股价本身,这也正是股神巴菲特“坐得住”的原因------注重公司的长期的经营能力。在其早期的投资当中,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烟蒂股”曾是巴菲特的最爱,他形容到“就这样我买入烟蒂,而且我努力的抽着,它湿漉漉的让人很恶心,但这可是不要钱的”。那时的巴菲特经常会挑一些“破净”的股票,尤其是公司现金流充沛,低市盈率、低市净率的股票,这样才留有足够的“安全边际”。待到市场活跃,公司回到合理的估值再将其抛掉,以此套利。曾经有人罗列过巴菲特出道以来曾买过的股票,可以看到他很少触碰超过15倍pe以上的公司,这些股票里不乏有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伟大企业,例如可口可乐、美国运通等。当然并不是每笔投资都是成功的,就像现在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它曾是巴菲特与芒格公认的投资中最失败的公司。
伯克希尔哈撒韦最早是由两家纺织企业合并而来,一家是创立于1806年的伯克希尔,另一家为创立于1888年的哈撒韦。当时两家公司通过二战时制作生产降落伞布料以及其他军需品发家,后在1955年两家公司合并,成为当时纺织界的巨无霸企业。巴菲特最初以每股7.6美元的价格开始购买该公司的股票,试图用从格老那里学到的“烟蒂真经”,像往常一样赚他一笔。但随着行业的萧条与没落,加上资本市场的动荡与冲击,巴菲特不得在1969年宣布清盘了该公司,并将伯克希尔中挤出的现金投入到国民保险、太阳报等优质公司的股票当中。自此这家纺织公司蜕变成一家投资公司,巴菲特大显身手的唯一平台,才有今日路人皆知且敬仰的股神传奇。
在1986年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提到了“股东盈余Owner Earning”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定义,至此股神的投资心得和要领终于浮出水面。通过阅读,我发现其实巴菲特提出的股东盈余概念与自由现金流折现十分相似,但又独具“巴氏”的投资思想与风格。在用自由现金流毛估企业价值时,通常我们会使用最简单的方法,用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企业投资产生的现金流净额。而巴菲特曾提到“即使是现金流量也不是度量价值的完美工具,相反,经常会误导他人的投资,现金流量适合初期投资资金充沛,但之后支出幅度小的企业,若公司需要不断地资本支出去满足日常的生产需要,则自由现金流折现便不能准确的评估企业价值”。因此,巴菲特更偏向于将息税前利润-税款+折旧和摊销-运营资本变动-资本支出去给企业估值,将企业的日常维护和必要支出一并考虑进去。这种“抱着最坏的打算,买着最好的公司”的投资理念,使巴菲特磨练出超强的耐力,进而以不变应万变的格局里长期横扫资本市场99%的投资者,得而誉名“股神”称号,连他自己也调侃到“我用屁股赚的比用脑袋赚的多”。即使现在,巴菲特依旧持有着大部分当初买过的股票,可口可乐已经在伯克希尔的持仓里呆了三十年了。
《Buy your country. I am.》是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时,巴菲特为《纽约时报》撰写的一篇特稿。当时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迅速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浩劫,道琼斯指数也在1年半的时间内下跌了近50%,从14000多点跌到了6500点左右。当时从各方面形式来看,任何数据都不乐观,无论是直线攀升的失业率还是持续衰退的金融市场。而巴菲特一改往常的低调,主动带头宣布加仓美股市场,靠的就是他老生常谈的信条“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他在信中写到“从短期来看,好公司陷入困境,企业利润短期下滑属于正常现象,把眼光拉到5年、10年乃至20年以后,大多数美国龙头企业仍将再创辉煌”,巴菲特的预言确实如此,之后的美国资本市场开启了长达10年的慢牛行情,并直至今日。
面对现在的成功,可以说巴菲特已经将自己的名字与价值投资融为一体,就像可口可乐和可乐的关系一样。无论是从格雷厄姆时代,还是受到后面菲利普·费雪或是查理·芒格的影响,巴菲忒始终坚信投资只分为有价值的投资和没有价值的投资,忽略掉短期的价格波动,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在经历了二战、古巴危机、越南战争、美苏冷战等大型对外战争以及大大小小的金融风暴之后,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与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始终没有发生变化,在时代发展的浪尖上,任何眼前的波动都是前进道路的一小撮儿浪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