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行为与利空现象:接连不断的良机
什么是短视行为与利空现象?这些与沃伦·巴菲特到底有何干系?答案是:息息相关。
假如股市中不存在目光短浅的投资者,沃伦·巴菲特绝不会有机会以低廉的价格买到某些全球知名企业的股票。这样的话,在20多年前,他也就不可能以大约每股6.14美元的价格买入《华盛顿邮报》( Washington Post)170万股的股票。如今,这只股票价格涨到了每股500美元左右,巴菲特102万美元的初始投资已经膨胀到8.638亿美元。这相当于税前年复利收益率为178%!如果市场中没有目光短浅的投资者,十多年前,巴菲特也绝不可能以每股522美元的价格买到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现在这只股票价格大约为每股50美元,相当于税前年复利收益率为21%。
巴菲特在投资生涯早期就发现,95%的股市参与者—从进行网上交易的散户到管理亿万美元资金的共同基金经理都急于在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当然,从某种程度上说,我非常强调长期投资的重要性,但他们的确有些急功近利。
巴菲特发现,不管一个人有多么聪明,他的行为都会被“兽性”所控制。就拿基金经理来说吧,当你与任何一位基金经理交谈时,他都会说他们面临巨大的压力,要去创造出可能出现的最高年收益率。这是因为共同基金面临着这样一种市场:大家只想把钱投资在每年业绩最好的共同基金上。试想一下,如果基金经理告诉他的营销团队说他们的基金业绩在全美同行中排在最后10%,难道营销团队的人会欢呼雀跃地砸下几百万美元的广告费用来昭告天下,他们的业绩排名最后10%?当然不会!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业绩不佳的基金经理会丢掉饭碗,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前途光明、热情洋溢的年轻基金经理。不相信吗?你可以去问问你所认识的人,为什么他们会选择投资某只共同基金,而不是其他?他们很可能会告诉你,这是因为那只基金的业绩排名第一。共同基金的这种性质影响了许多脑袋灵活的投资者,这使他们拿着大规模的资金在股市中玩“短期”游戏。不管基金经理个人的信念如何,创造短期佳绩才是保住饭碗的途径。
巴菲特同样观察到,那些短线投资者都有本能的条件反射:一旦听到关于他们手中某只股票的利空消息时,他们就会抛售这只股票。要在这个短期股票游戏中敛得巨财,投资者就必须在股价上扬之前第一批抢先买进,在股价下挫之前第一批抽身卖出。一份糟糕的盈利报告会使股价一路下滑,不管这家公司的利润是否会在一两年之内好转。所有的人都只关心今天会发生什么。如果情况在本周看好,人们就会抢购这只股票;如果情况在下周会发生逆转,人们就会抛售它。这也就是共同基金向来以高换手率臭名远扬的原因。它们在众多不同的股票之间游走,期望以此打败对手,夺得“本年度最佳基金”的头衔。
这种“利空现象”—听到坏消息时抛售股票的现象——在瞬息万变的股市中无处不在。你会发现,一旦晚间财经电视节目中报道某家公司的任何负面消息,该公司的股价便会在第二天下滑。倘若消息非常糟糕,股价则会跌得更惨。这就是所谓的“兽性”。
利空消息代表股价下跌,而另一方面,利空消息也代表巴菲特的兴趣被激发了。在巴菲特看来,股市中的短视行为与利空现象,是股市接连不断出现的良机。这些因素为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买入机会,年复一年地帮他积攒了300亿美元的巨额财富。
接下来,我们将为你公开巴菲特最珍贵的秘密之一:他发现,有些公司(但不是所有公司)具有强劲的经济动力,它们能从短视市场造成的利空泥沼中脱身。巴菲特发展出一套特定标准以帮他辨别此类公司。当利空消息与短视近利的投资大众将这类公司的股票价格打压至谷底时,他便进场疯狂买进。巴菲特称这些具有弹性的优质企业为“消费垄断型企业”,他所有的财富都来源于对这类企业的投资。它们是巴菲特投资哲学的“圣杯”,我们相信,它们也将成为你投资生涯中的最爱。
要点
·巴菲特发现,从共同基金经理到网上交易的散户,几乎所有股票投资者都喜欢炒短线,这是股票市场固有的特性。;
·利空现象永远存在一人们会在利空消息传出时抛售股票;·消费垄断型企业具有强劲的经济动力,它们能从利空泥沼中脱身;
·巴菲特的所有财富都来自对消费垄断型企业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