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開始建立外匯部位時,美國的利率尚高出其他國家,此一利差有利波克夏直接持有外匯。但 2005 年時,利差由正轉為負值,於是我們改以其他方式持有外匯部位,像是買進海外企業股權、或買進有大量海外盈餘的美國企業。必須強調的是,匯率因素對於選股,並沒有太大的意義,而僅是眾多考量之一而已。
股权
由於美國貿易逆差的問題惡化,美元持續走貶的機率居高不下。我熱切地相信公平的貿易往來,對美國及任何國家來說都是好事,而 2006 年,的確有 1.44 兆的金額是屬於這類。但在去年,美國同時也存在了 0.76 兆的假貿易(pseudo-trade),也就是只有進口,卻沒有相等的貨品或服務出口的狀況。【大家不妨沉思一下,評論家會如何描述,若我們全部只有 0.76 兆的進口(目前約佔國內生產毛額的 6%),然而卻沒有任何出口的情勢。】在大舉向外採購,卻缺乏相對應的銷售收入,美國勢必要變賣資產,或向世界其他國家融資。就像是一個相當富有、但奢靡無度的大家族一樣,在生產能力不足以支應消費時,我們被迫要捨棄一些目前擁有的東西。
這對美國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問題。因為我們仍是非常富裕的國家,而過去的信用也不錯。因此,全世界還很樂意接受美國的債券、房地產、股票、以及企業。由於資產雄厚,我們仍有繼續揮霍的本錢。
然而,這樣的變賣家產,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我在去年所預測,大肆揮霍的後果,其中之一已經成真:美國的「投資收益(investment income)」帳戶(原本自 1915 年以來,每年皆為正值),在 2006 年轉為負數。目前外國人從美國投資方面所產生的利得,已經超過美國人在海外投資所賺取的金額。目前的狀況,如同美國人已經用盡了銀行帳戶內的錢,並且將目光轉向信用卡。然而,就像借高利貸一樣,在不斷地循環計息下,美國目前正面臨一個「反向複利(reverse compounding)」的處境。
我想強調的是,即使知道此一做法極不明智,美國人仍可在未來十到二十年,過得比今天還要好,國民平均的財富也將升高。只是在此同時,美國公民為了支應龐大負債的成本,在每年的生產成果中,有絕大一部份,是要轉交給外國人的。每天辛勤的工作,有很多時間只是在為前一代的過度消費,而付出代價,實在是令人不滿。因此未來會有一天,美國的勞工及選民,終會對這種「貢獻(tribute)」感到厭煩,形成對政治的強烈反彈。市場將如何面對此一效應,我們根本無法評估,但若對於所謂「軟著陸(soft landing)」抱著期望,恐怕只是自我安慰的想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