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和M2与股市
不同的宏观经济指标,与股市走势的节奏存在一定的差别,比如反应货币供应量的M0、M1及M2指标。M0是市场中流通的现金总量。M1是狭义货币,指社会流通货币总量加上商业银行的所有企业活期存款。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M2是广义货币,指M1加上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它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
M1和M2是经常用来分析宏观经济中货币宽松程度和趋势的指标,它们与股市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大家知道,股市的涨跌直接受到资金进出的影响,整个市场资金宽松,进入股市的资金増加,就会推动股市上涨;相反,如果整个市场资金紧缩,股市里的资金也会出现流出大于流入的状况,导致股指或股价下跌。
M1、M2与股市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如果股市赚钱效应明显,就会促使投资者将受益较低的固定存款等其他投资资金转移到股市,从而增加M1的总体数量。相反,股市没有赚钱效应,资金就会撤离股市,投入到其他较固定的资产中去,从而降低Ml的总体数量。因此,M1与股市大的发展变化趋势应该是正相关关系,不像CPI指标的波动滞后于股市的变化,而是提前反应宏观经济形势,与股市的变化是同步或略有提前的。
图1-5是2003年1月到2012年5月M1每月同比增长率与上证指数月K线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M1同比增长率与上证指数基本保持同步变化的关系,有时略提前于上证指数见底或者见顶。
图中M1在2005年3月的同比增长率为10.4%,此时Ml增长率见底,如图中的A点位置,上证指数在同年6月于998.23点见底,M1同比増长率要领先于股市3个月见底。
2007年8月,M1同比增长率见顶值为22.77%,如图中B点位置,上证指数在10月见顶,指数为6124.04点。
2008年11月。M1同比增长率在C点见底(6.63%),与上证指数见底时间基本一致。
比较特别的是2010年1月,M1同比增K率达到历史最高值38.96%,而上证指数则在2009年8月见顶。这是因为“4万亿元”救市措施对流动性产生重大影响,市场流动资金出现爆发性増长,在资金的推动下,股市出现了资金推动型上涨。由于经济实体的运行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股市也无法延续上涨趋势,这也说明股市的基础是经济实体的增长能力,人造“牛市”是无法长久的。
由于过剩的流动性影响,持续推动CPI上涨,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在较长时间里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以至于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控制物价成为宏观经济的首要任务,造成宏观经济调控出现了既要稳増长又要控通胀的局面,对宏观调控形成了双重压力。为了防止通胀,控制CPI,管理层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收紧货币流动性,这就导致在M1同比增长率的走势图中,出现了从C点到D点的直线上升,以及从D点到E点的快速下降走势。
图1-5同比増长率与上证指数变化対比圏(2013年1月至2012年5月)
对此次4万亿投资的救市政策,这里不作过多的评价,但是它对股市的影响是巨大的,A股走势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与经济周期之间的正常关系。从图1-5中可以看出,2012年4月Ml同比增长率(3.08%)达到了10年来的最低点,CPI增长率也回到了3%,这个结果可以说是通过艰苦的努力才实现的,股市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也无法摆脱整个宏观经济调控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