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之前大盘连续上涨三天,并且是力度很大的上涨,并且这轮上涨首次站上了30日线,但是如今30日线依然保持向下态势,并没有走平,这也是每次初次站上该线的现象。不过对于一个弱势市市场来说,大盘能站上3日线,已经表明走强在转强了。不过之前的最后一天上涨。成交量出现了近两个月的天量,这样对于一个很弱的市场,对于一个依然以存量为主的市场来说,成交量出现天量了,那就是意味着短期难以出现继续上涨的动力了,股市上涨靠资金进场带来的。而成交量急剧放大会极大消耗了本来就有限的资金,这样我们看到在大盘四连阳后,上涨就失去了力量。
上周后三天,大盘开始回落走势,持续下跌三天。由于之前上涨的动力来自很多权重股票,尤其是银行股,这些大盘股上涨需要大量资金,而接下来资金有限了,同时逢高减仓的操作人数很多,这样就带来了大盘持续回调三天。周五大盘在周四破掉了2900点后,继续回调,因为短期调整已经被市场认同了。人们看到上涨不可能了,于是大量获利盘和解套盘都出来了,这样就造成了周五继续回调的走势。
周五回调的动力来自于金融股的集体回调,尤其是银行股都是回调的,这样就带领大盘继续回落。不过周五全天成交量始终保持着地量,说明回落是获利盘出局造成的,并不是建仓的大资金获利了结所致。本轮反弹不同于以往的一点是,很多权重股票都构筑了底部形态初期态势,而这个形态应该对于大盘回落有支撑作用的。
不过,由于当前市场人气依然很弱,如今大盘出现三连阴,这样使得很多人再次担心是不是大盘要再次考验前期低点,是不是还要创新低了,因为当前市场人气没有扭转,一出现回落,看空人士就迅速增多了。这样,今天大盘就存在着继续向下回调的动力。但是毕竟当前是政策护盘时期,是机构和产业资金入市时期,这样股票继续回调,就会令大资金继续逢低吸纳了。
因此,近期我们当前要做的是密切关注下方在支撑力度,尤其是30日线地方。如果在2850区域大盘拒绝回落了,股市再现地量了,那样就难以出现持续向下的动力了。就当前位置是不是底部,将在这两天给出答案了。虽然股市还有回落动力,但是我们要做的是不要盲目悲观,目前关注和等待大盘能否出现支撑的走势。
总之,当前我们要做的是不要盲目看空,在持续回调或不卖股票,相反可以适当加仓,在思路上如大资金同步。只要我们控制好仓位,然后耐心等待。一旦大盘能再次上涨,只要反反复复的在的结果会带来30日线走平后拐头向上,而那时底部形态就非常清晰了。我们当前要做的就是等待大盘构筑底部后,那一定要坚决加大仓位,以等待新行情的出现了。
曹中铭:市场化发行的港股为何频现破发?
7月12日港交所8家公司同时敲锣上市,让港股市场再次吸引了投资者的眼球,但这一幕仅仅只是港交所新股密集上市的一个缩影罢了。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港交所有101只新股挂牌,位列全球首位,合计募资金额高达503亿港元。上半年IPO数量达全球首位,也凸显出港交所对于相关企业的吸引力。
尽管上半年港交所IPO数量位列全球首位,但挂牌新股的破发率却也高得惊人。如截至7月4日,在港交所挂牌的百余只新股中,75家企业存在破发现象,破发率高达75%。值得注意的是,在75家破发的企业中有39家企业的跌幅超过40%,跌幅超过50%亦是大有人在。此后7月9日挂牌的首家“同股不同权”企业小米集团、12日挂牌的齐屹科技等,同样没有逃脱破发的命运。
与A股市场新股发行市盈率存在23倍的“高压线”不同,港股市场的新股发行更加市场化。其新股发行市盈率有低于10倍的,有介于20~30倍之间的,也有超过40倍的。港股新股既然是市场化发行,说明其发行价格是“市场化”的结果,这样的发行价格理应经得起市场的检验的,但今年以来,港股新股频现破发,且破发率呈现出超高的态势,显然是值得今后挂牌新股警惕的。毕竟,新股破发,将会影响到相关企业的市场形象与声誉。
港股新股超高的破发率,显然不能理解为一种正常市场的正常现象。背后的原因,无疑值得探究。个人以为,市场化发行的港股市场频现新股破发,有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其一,港股新股估值较为紊乱。这一点在小米上表现得较为明显。对于小米的估值,有市场人士认为IPO时可达到700亿美元,挂牌后将上涨至1000亿美元。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等机构则给出800亿到940亿美元估值。更有乐观者认为,小米的估值可达到2000亿美元。但实际上,小米新股发行时的估值不足550亿美元。此外,赴港上市的某些企业,背后由于隐藏着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资金的退出问题,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导致估值虚高。
其二,港股市场表现不佳。以香港恒生指数为例。今年以来,恒生指数最高上摸33484点,最低下探27830点,期间最大跌幅16.89%,且呈现出前高后低的态势。香港市场的糟糕表现,无形中会影响到新股的挂牌。在低迷的行情下,如果估值较高,市场买盘不济,新股破发实际上早已被注定。
其三,港股投资者对于新股更加审慎与理性。A股市场素有炒“新”情结,但港股市场由于比A股更加成熟,并没有像A股一样逢“新”必炒的传统,对于新股的炒作,更加理性。特别是,像今年上半年港股挂牌的新股同比增加49%,投资者对于新股不乏“麻木”之感,也会降低投资者炒作新股的兴趣。
个人认为,市场才是检验新股发行价格是否虚高的“试金石”。今年港股众多新股破发也说明,市场化背景下的新股发行,其发行价格、估值也有偏离的时候。其中,发行价格较高,也即估值虚高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A股市场的新股发行由于有“窗口指导”,有23倍的发行市盈率“高压线”,有炒“新”情结,因而新股不败神话常常上演。相对于港股今年超高的破发率,这同样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A股市场要实现新股发行的市场化,就必须摒弃发行市盈率“高压线”等弊端。也只有实现新股的市场化发行,才能打破新股不败的神话,也才能为今后的注册制改革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