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间,围绕东亚地区汇率制度的问题,曾出现过赞成从固定汇率到浮动汇率的多种观点。纵览这些讨论的背景和基本特征,针对区域内汇率制度稳定性的讨论最为突出。
第一,统一货币篮子论(comon currency basket) 是指需要维持彼此汇率稳定的国家,例如ASEAN成员国,设计出一个共同货币篮子,各国统一货币篮子并确定汇率波动的幅度。1997年外汇危机爆发前,亚洲各国实质维持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dollar-peg)。由于日元对美元汇率的波动,这些亚洲国家经历了经济繁荣或萧条,于是日本等国家提出统-货币篮子论的必要性。而当时,各国主张统-货币篮子中的货币(如:美元、欧元、日元)权重应由交易比重等因素来决定。
与此同时,美国的威廉姆森(Williamson)教授进一步提出了与统一.货币篮子论相似的“爬行波幅盯住货币篮子制度”(BBC制度,Band-Basket-Crawling).所调BBC制度是指:①设计共同货币篮子(basket);②规定波幅(band)限制⑧将基准汇率与经济基础变化挂钩(crawling).该理论与统一货币篮子论基本相似,但是也有一些差异,例如:为防止利用汇率波动进行投机攻击,规定了较宽的波幅:即使汇率波动超过波輻限制,政策当局也可以自行判断是否采取干预。在此意义上来说,BBC制度更具灵活性。
第二,亚洲货币体系(AMS: Asian Monetary System) 是指东亚各成员国推出体现价值尺度的亚洲货币单位(ACU: Asian Currency Unit), 区域内各国货币之间汇率波动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对区域外货币(美元、欧元等)采取自由浮动的制度。ACU表示由区域内各国货币组成的货币群的单位。具体来说,就是设定各国货币与共同货币单位之间的中心汇率,以此为基础设定各国双边中心汇率(bilateral central rate), 并限定了各国间汇率的波动幅度。
该主张效仿欧洲货币体系(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通过确立欧洲货币单位(ECU: European Currency Unit)”, 实现区城各国之间的汇率稳定。与“统一货币篮子”比较,该理论不同之处在于:①为确保区城内各国间货币价值的稳定,以区域内货币为基准:②允许区域内货币和外部货币间的汇率波动。
第三,有管理浮动加(Managed Floating Plus <+))制度是由美国戈尔茨坦(Go1 dstein)教授提出,他认为相对于完全自由的浮动汇率制度,推行全方位政策的制度更加合适。具体内容是:官方不公开所设立的目标区间,使汇率的形成取决于市场的力量,不过当局可以干预外汇市场,以抑制他们认为的汇率短期的过度波动:实行货币政策的通胀目标机制(inflationtargeting),并采取- 系列积极的措施来矫正货币错配。
第四,控制外汇储备的汇率管理方案。该理论是由美国多利(Dooly)教授等人提出,他们主张应立足于统规则进行汇率管 理,以提高汇率政策的透明度和可信度。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以篮子货币(美元、日元、欧元)为基准,进行汇率管理,不过当汇率波动幅度超过一定水平时(例如:单日波幅超过3%),货币当局可进行干预:②预先设置外汇储备目标值,当实际值偏离日标值时,应规定当局在规定期限内(例如: 6个月)清除偏差,防止当局单方干预:③采取以短期利率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通胀月标机制,以调整短期生产和长期物价稳定。
第五,最优货币区(optimum currency area) 论。该理论主张在东亚地区推出单一货币,是能够在东亚地区长期存续的货币金融合作方案。最优货币区是指实行单一货币(即固定汇率制)最为合适的地区或区域,是对使用单一货币的使利性与费用等进行理论上:的评估分析后决定的。此处的使利性是指减少交易费用和会计费用以及消除不必要的货币扰乱风险等,费用是指因无法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以及因无法铸造货币而减少的收益等。
设立最优货币区需满足以下要求:保持经济冲出的普遍性(comon)和对称性(symmetric),保障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对外贸易比重较大,经济开放度高:表现出充分的生产多样性(diversification),并与经济政策目标相一致。
对于东亚地区是否具备建立最优货币区的条件,虽然有些人持肯定立场,但是认为东业地区尚未具备建立最优货市区条件的观点仍占据主流,而且区域内政治对话机制也尚未成熟。但长期看,业洲地区引入共同货币并非不可实现。为此,应加快推进区城内贸易自由化、促进劳动等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提高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一致性等诸多措施的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