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所述,经历亚洲外汇危机后,东南亚地区展开全方位金融合作。日本等因家提出的关于设立亚洲货币基金(AMF)的设想虽然没有实现,但是却成功地创建了覆盖美国等许多非亚洲国家的“马尼拉框架小组”。进而,ASEAN+3成员国于2000年5月推动签署了旨在构建危机发生时的相互资金援助体系的“清迈倡议”。此后,有更多的国家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并且在加强政策对话、构建区域内经济监督体系、交换短期资金流进、流出信息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成效。
与此同时,各国都认识到,为了维持区域汇率稳定,需要加强在汇率运用相关领域的合作。在制度层面上,为寻找合适的汇率制度,以学界和研究机构为中心,展开了持续的讨论。
促使这种讨论的原因可以归纳为:
1)随着区域内各国间的双边贸易和投资规模急剧扩大,创建一个具有稳定汇率的交易环境,变得日趋重要。
2)区域内各国对此前为稳定汇率方面而进行的相互合作中的不足缺少反思,以及欧元成功发行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3)基于区域内各国为维持对外竞争力进行竞争性贬值的担忧,认识到预防这种情况的必要性。
1997年,亚洲国家只是注重盯住美元汇率的重要性,于是将本国货币与美元进行捆绑,致使在日元陷入弱势时无力回天,同时也削弱了本因商品的对外竞争力,最终引发了外汇危机。这样的分析也提供了对区域内汇率制度进行讨论的一个契机。实际上,此前亚洲国家有与美元采取固定汇率(defacto dollar peg) 的倾向,在贸易投资环境不断变化的条件下,该种政策已经被认为不太合适。
在此背景下,区域内各国提出过很多汇率方案。由于区域内各国的交易投资规模扩大等因素,围绕汇率制度的讨论仍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