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股市分析]决定未来20年的财富构成! 请仔细、仔细看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被低估、被淹没,但提出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注定会驶出礁区。
11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深入学习贯彻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强调“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促进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既有利于鼓励先进,促进效率,最大限度激发活力,又有利于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渐退出舞台,橄榄型稳定社会,将是长期追求,兼顾效率与公平。橄榄型社会,顾名思义,就是极富和极贫群体少,中产收入阶层群体大,是国际公认的稳定社会。比如美国、日本、北欧,都是橄榄型社会。
这是一个锥形结构,可以刺破一切,不是一颗稳定的橄榄。实际上,任何地方都要经此一劫,就看如何渡劫而过。以日本为例,经历了成功的明治维新,经历了多次战争,日本远远没有成为橄榄型社会。真是,成也财阀败也财阀。直到上世纪60年代实现国民财富倍增计划后,与工业、城镇化的成功一起,日本成为橄榄型社会,就此彻底改变。日本能够改良骨子里的战争、好斗基因,与普通人过上体面的生活、摆脱极端思维,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中产收阶层,有密切关系。1960年,池田内阁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成为日本新一轮经济起飞的基础和转折点。1967年,日本提前完成翻一番的目标,国民收入增加一倍。1968年,日本成为西方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2大经济强国。从1960年到1973年,日本实际国民收入增加了2倍,从1960年的395美元,收入增加到1970年的1592美元;10年间实际工资平均增长83%,失业率保持在1.1%-1.3%的低水平。日本同时成为全球城市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大功告成。美国、欧洲在二战后最幸福的时光,同样是中产收入阶层人数大涨特涨的时候。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有66.7%的居民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瑞典更高,有75%认为自己是体面的中产。
现在情况截然相反。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掀起的贫富差距大讨论,从欧洲席卷到美国,成为一股世界思想风潮,其背后的实质是,有一股社会势力对贫富差距过大极不满意,中产收入的世界岌岌可危。在经历过东方之珠的教训,学习过成功的案例之后,我们选择的路径非常清楚。
财富中坚阶层3亿人 起码扩大到6亿!什么叫做橄榄型社会?中产收入阶层占比超过60%以上。中国中产收入阶层人数庞大,但贫困基数太大,贫富差距过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人数有多少?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成年人每天收入在10美元~100美元,也就是年收入3650美元~36500美元。按照美元兑人民币1∶7的汇率计算,年收入在2.5万到25万元人民币。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副司长毛盛勇测算,以2016年的国家统计局数据为基准,按全国居民五等份(人数各占20%)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529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2899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0924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1990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9259元。
产业、税收模式 将发生巨变!要扩大中产收入阶层,形成橄榄形社会,好的经验必须学。美、欧、日是怎么做的?第一步就是发展实体经济,提高就业率提高城市化率,让农村多数人到城里企业工作,实体是中产之魂。靠炒房、金融投资实现致富自由的,毕竟是少数,小的经济体可以做特色小菜,大的经济体一定要做满汉全席。所以,在这篇重要文章里面还有一句话,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好发展质量效益、扩大人力资本、发挥企业家作用、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建设技能型劳动者队伍等重大问题。要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逐步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换句话说,绝大多数就业者要成为技能型工人,他们必须学会一项技能,进入企业或者机构,过上体面的、有安全感的中产阶级生活。顺理成章,得出的另一个结论是,资本货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宗旨不会丢,也不能丢。创新类企业和小微特色企业,是股市的亮点,因为痛点在于高科技,民企解决就业,漂亮50是税收和价格的压舱石。未来税收模式也会发生极大的变化,改良贫富分化的极端性,财富的二次分配是题中应有之意。这倒不是会再来一次大土改,而是通过静水深流式的财富再次分配,削减极端富裕和极端贫困的产生机制,让中产收入阶层成为最大的获益者。不过,产权、税收事关所有家庭财富,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改变煞费思量。最好的办法不是夺人嘴里的,而是增量的重新分配。在大数据时代,增加精准的征收力度,逐渐让高收入者习惯资本利得税等税种,在降低实体税收的同时,增加监管,可能是大势所趋。不管这颗橄榄有多大,相对贫富差距不可能消除,能做的,是在中间阶层做大,改变一下橄榄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