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许多美国科技公司,谷歌、亚马逊、苹果、特斯拉等,都在全球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当然,最牛气冲天的还是苹果产业链,牛股辈出。大族激光2012年到2018年,最高涨幅12.8倍;欧菲光2012年到2017年,最高涨幅23.7倍;信维通信2012年到2017年,最高涨幅36.9倍…
而在当下的中国,也已经出现这样一个明星公司,将通过产业链集群效应来推动中国科技企业的进步,那就是华为!
3月29日,华为发布了2018年的年报,年报显示,华为2018年全球销售收入7212亿元,同比增长19.5%;净利润593亿元,同比增长25.1%。
华为近十年投入研发费用总计超过4800亿元。而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据称,2018年华为向该机构提交了5405份专利申请,在全球所有企业中排名第一,依靠强大的研发投入,奠定了华为在全球科技公司的领先地位。
具体来看,华为的主要业务包括消费者业务、运营商业务以及企业业务,这三者构成了华为营收的三驾马车。
(1)2018年,得益于手机的热卖,华为首次超越苹果,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厂商。市场预计,华为今年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2.5-2.6亿台,出货量预计达到世界第一水平。
(2)在目前全球通信主设备市场,据调研机构Dell’Oro 报道,2018年华为全球份额达到30%,已连续四年保持全球第一的市场地位。
(3)在4月17日的上海车展上,华为首次以智能网联汽车厂商的身份参展,并公开宣布了在汽车出行领域的布局。
可以说,华为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在通信产业是覆盖全产业链的企业,而且对国外的技术依赖极少。即便放眼全世界,似乎都没有一家像这样优秀的企业。
譬如美国,基站等设备有思科,芯片有高通,手机终端有苹果。虽然这些企业很牛,但都是分支,但华为则是一个通吃的企业。
并且中国在崛起,华为在变得更加强大,这对外围市场构成了威胁,一系列的打压、迫害接踵而至。尤其是中兴吃了大亏,而华为也处处承压,除了销售端,还有生产端,供应链也被拦截。
为此,在中美毛衣事件后,华为也在加速去美化。对内,加大海思的投入,提高芯片的自给率。对外,第一个是关键元器件提前备货;第二,自2018年下半年起放宽对供应商认证资格的条件;第三,要求部分供应商在本土布局;第四,加强国内供应链选择。
未来华为一定会培养自己的产业链,而这也应该是未来几年最大的一个机会。
华为产业链,正逐渐成型,加入的公司越来越多,很有可能成为2019年A股最炙手可热的板块。
五六年前,A股有过一波苹果产业链的热潮,相关公司中涌现出了一大批10倍股,让后来的投资者心驰神往。
首先,让我们看看苹果产业链中的牛股阵营——
歌尔股份,主营声学元件,2008年股价启动,区间最大涨幅85倍,目前市值270亿元。
德赛电池,主营电池,2008年股价启动,区间最大涨幅73倍,目前市值66亿元。
立讯精密,主营精密结构件,2010年股价启动,区间最大涨幅14.5倍,目前市值780亿元。
大族激光,主营激光加工设备,2012年股价启动,区间最大涨幅11倍,目前市值400亿元。
欣旺达,主营电池,2012年股价启动,区间最大涨幅10倍,目前市值162亿元。
安洁科技,主营精密结构件,2012年股价启动,区间最大涨幅10倍,目前市值100亿元。
信维通信,主营天线,2013年股价启动,区间最大涨幅30倍,目前市值250亿元。
以上一共7家10倍股公司,其余涨幅在5倍、6倍左右的公司就更多了。
他们大多是在2008-2013年之间股价启动,通过进入深圳的富士康代工体系,而间接的切入苹果供应链,分享到了过去十年间苹果的利润蛋糕。
1、华为产业链迎来十年黄金投资机遇期!
华为产业链成为A股市场未来5-10年最大的投资机遇。从总量上看,相对乐观情况下,我们预计华为公司总体营收将在2025年前达到3000亿美元水平,2倍的总量增长将给供应链公司提供足够的成长空间;
从结构上看,相对封闭的、华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传统运营商业务占比将下滑至20%左右,而更多依赖合作伙伴价值共创的智能终端、云计算、安防、车联网等业务占比将持续提升;
同时,华为公司对生态和合作伙伴的态度也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打造多方共赢生态圈,通过做大蛋糕实现开放环境下的自身增长正在成为公司的现实选择。
在新一轮智能化浪潮下,华为公司将从过去的跟随者转型成为新科技周期的引领者,通过创新驱动与供应链公司形成上升螺旋共同演化成长。
2、通信设备篇
预计华为公司运营商业务总体营收会保持平稳,维持在500亿美元水平。通信设备端核心元器件由于研发投入大、技术壁垒高,国产替代过程会相对缓慢。
我们相对看好光通信领域高速光模块/光电芯片,高速/高频连接器、基站射频/滤波器/PCB等领域的国产化替代机会。
近期以来,美国从战略上在5G等高科技领域对中国采取遏制手段,在美国本土和传统盟国推动“去C化”,即避免使用华为、中兴、海康等中国高科技公司的设备和产品。
短期内,部分国家政府对运营商的政策指引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美国传统盟国的市场格局。
长期看,技术和商业仍将是通信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我们仍然看好中国设备商在5G时代的全球表现。
在基站侧,预计到2025年,全球5G基站总量将达到650万个,华为市场份额28%。中国5G基站总量300万个,华为市场份额40%;全球小基站总量1200万个,华为市场份额25%。中国小基站总量600万个,华为市场份额30%。
在光通信领域,华为光网络设备市场份额已是全球第一。在上游的电信及光模块领域,低端的10G及10G以下速率产品,由于毛利率较低,海外厂家基本退出了这一市场,国内供应商如光迅、海信、中际旭创、新易盛等主导了全球供应。
但在100G及以上电信级市场,国内份额占比还很低,存在较大替代升级空间。在上游光芯片领域,25G及以上速率光芯片,国内还基本是空白。
目前华为已具备25G光芯片设计能力,未来也将大力扶持国内其他具备高速光芯片能力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
从总量上看,华为运营商业务全球市场份额已接近顶部,未来营收将稳定在500亿美元左右。但从结构上看,其在供应链上的去A化和再平衡,将带来巨大的结构性替代升级机会。
我们相信,拥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公司将充分受益于这一历史进程。
一方面芯片、核心材料、高端面板等领域公司有望突破,另一方面原来主要从事中下游零组件业务的公司,也能向上突破更高附加值的环节。
在高端芯片和核心元器件领域国产化替代较为困难,华为在这一领域将以自研为主。
当前阶段,我们重点看好光通信领域高速光模块/光电芯片,高速/高频连接器、基站射频/滤波器/PCB等领域内的自主可控投资机会。
重点推荐关注以下产业链重点公司。
光模块/芯片:光迅科技、中际旭创;
基站滤波器:东山精密;
3、半导体篇
在专业安防领域,海思占有全球50%以上市场份额。智能手机未来增长点主要集中在AI和5G领域,海思分别推出了麒麟970、麒麟980以及天罡、巴龙5000等对应手机芯片。
机顶盒芯片预计未来三年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5%,海思市占率在全球范围内超过50%。服务器芯片,华为推出基于ARM架构的7纳米64核服务器芯片组:鲲鹏920(KunPeng 920),以及使用该芯片的ARM服务器:泰山。
我们看好晶圆制造和封测国产化的机会,台积电和中芯国际是主要晶圆代工厂,日月光及长电是主要的封测厂。
晶圆制造和封测国产化的机会。
台积电及中芯国际是主要晶圆代工厂。
虽然华为海思在2018年占中芯国际近16-17%的营业额,远高于海思占台积电近8-10%的营业额,但是台积电晶圆代工拥有华为海思超过80%的整体晶圆代工需求;
除了之前提到的智能手机芯片麒麟970,980,Balong 5000(巴龙5000) 之外,还有各种12纳米的人工智能芯片如Ascend 昇腾 310及7纳米的昇腾 910, 而且海思的麒麟985芯片,甚至可能领先苹果成为第一个使用台积电7纳米EUV制程工艺的产品,预估其效能将比麒麟980提升10%,晶体管增加20%。
为了因应中美贸易战下的半导体器件备货潮,我们预期海思于2019年占台积电营收比重应该会轻易的超过10%。
不同于台积电专注于先进制程,中芯国际主要提供华为海思28/40/45纳米制程及未来的14及12纳米制程,但因为目前28纳米晶圆代工制程供过于求,售价低于成本,中芯国际将28纳米营收比重控制在5%,14/12纳米已经将于今年下半年试产。
我们预期中芯国际14及12纳米明年量产可期,华为海思当然是其重点客户,尽力扶持中芯国际,加速进口替代,但就短期而言,中芯国际的14及12纳米的5,000-6,000美元价格也落在成本之下,为了避免亏损扩大,我们估计中芯国际也会将14及12纳米2020年的营收比重控制在5%。
日月光及长电是主要的封测厂
类似于晶圆代工,华为海思主要是使用日月光/矽品的半导体封测服务,日月光集团共计占了近9成的封测份额,而10%給长电科技,我们预期当中芯国际帮华为海思量产14及12纳米制程工艺,长电有机会接下大部分的后端封测份额,加速进口替代,完成自主可控,我们因此预期华为海思占长电科技的营业额将从2018年的2-3%,提升到明年的6-10%,达到二倍的增长。
相关产业链重点公司:日月光、长电科技、中芯国际、台积电
4、消费电子篇
华为手机销量持续增长,硬件产品多点开花。华为2018年手机出货量2.06亿部,同比增加33.6%,2019年华为智能手机的目标销售2.5-2.7亿部,高增长有望持续。除了手机外,华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表销量增长也表现优异。此外,华为正在研发的智能电视、AR眼镜也值得期待。
华为智能手机未来仍将受益市场份额的提升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华为作为5G智能手机的领先终端厂商,受益2019年起始的5G换机潮,未来出货量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另一方面,华为P系列和Mate系列旗舰机目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具备与友商旗舰机的竞争能力,受益庞大的中国市场,华为旗舰机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VR/AR/MR眼镜,放量在即。
智能眼镜分为VR、AR和MR眼镜。首先,简单解释一下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和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的区别。
通俗来讲,VR是把真实物体放入虚拟环境,AR是把虚拟物体放入真实环境,MR一般理解和AR类似,但是有很大的区别就是MR需要把真实环境通过摄像头进行三维重建,再加入虚拟物体,进而可实现多人交互。
从技术范畴来讲,VR是一种极端的AR情景,是AR的真子集;从应用层面来讲,VR更加偏向娱乐性,如VR游戏等,但是AR和MR可同时具备娱乐性和应用性,例如16年爆火的游戏Pokemon Go、医疗辅助、远程教育等等,因此AR和MR被认为在未来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5G时代,可穿戴设备打开空间。
终端厂商无论是苹果还是华为,都在积极地拓展除智能手机以外的其他消费电子产品,主要即各类可穿戴设备,包括智能手表、无线耳机、腕带、智能服饰等等。
Gartner预计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1.79亿部,较2017年的1.41亿部同比增长27.1%。新兴市场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进一步增长,智能可穿戴设备未来五年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26.3%,预计2022年发货量将跃升至4.53亿部。
华为腕带智能穿戴设备处于高速导入期。
IDC统计,2018年全球腕上穿戴设备出货量达1.26亿部,预计2023年可达到1.82亿部,其中2018年第四季度同比增长31.4%,创下了5930万部的销量新高,苹果的Apple Watch以45%的市场份额在全球智能手表市场上保持着领先地位。
华为消费电子产业链重点受益公司
手机ODM/EMS:光弘科技、闻泰科技;
摄像头:舜宇光学科技、水晶光电;
天线/射频连接器:电连技术、信维通信、硕贝德;
射频电感:顺络电子;
电池/电芯:欣旺达。
5、云计算篇
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云化、智能化是行业最大趋势。华为认为到2025年,所有企业信息技术解决方案都会被云化,85%以上的企业应用会被部署到云上。
与亚马逊、阿里、Google等依托自身海量数据业务场景成长的云计算巨头不同,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的华为云需要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在华为未来3000亿美元的业务版图中,企业网业务有望占到500亿美元,而能否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华为云。
我们认为未来五年(2019-2023),华为云服务收入(含私有云等)会从2018年的10亿+美元增长到100亿美元水平,数据中心市场、ARM生态圈、基础设施配套、云安全等产业链合作公司有望与华为云实现共同成长。
华为云计算产业链建议重点关注以下公司。
第三方IDC:万国数据、数据港;
数通光模块:中际旭创、光迅科技;
服务器PCB:沪电股份、深南电路;
ARM生态:中国软件;
云安全:启明星辰。
6、安防篇
华为利用自身两大优势,安防芯片(海思全球占比达到60%)及视频云,积极进军安防产业,目前发展快速,未来将通过千亿研发投入、引爆产业创新,让智能安防与5G跑在一条水平线上。
经过多年发展,国外安防行业已经形成了较高的准入门槛,对行业内现有企业而言,收入来源和经营模式都实现了较大的转变,企业在市场的地位也相对稳定。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安防行业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2010年伴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全球安防行业市场也在陆续恢复。2017年全球安防产业总收入2570亿美元,同比增长8.9%,预计2018年达到2758亿美元,同比增长7.3%
华为依托海思芯片和视频云,有望在安防领域实现快速发展。
7、车联网篇
我们认为华为有望填补国内空白,成为类似博世、大陆等世界级Tier1供应商。华为自身定位是做增量部件供应商,面向70%的增量市场,未来有望做到500亿美元。
产业链中,与华为公司能力和资源长板互补性强的智能互联上游、智能能源上游和智慧交通供应商将受益最大。
车联网迎来爆发式增长。
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预计, 2020年、2025年、2030年我国销售新车联网比率将分别达到50%、80%、100%(2016年仅30%左右),据此预计联网汽车销售规模将分别达到1500万辆、2800万辆、3800万辆,总市场规模将超万亿。
除了互联网造车势力推动外,传统车厂也在大力推动汽车联网化:上汽通用承诺公司2020年生产的汽车将达到100%联网;福特则多次公开表示计划2019年北美和中国新车达到100%联网率,2020年全球新车90%联网率。
云-管-端全方位布局,华为最有希望成为国内Tier1。
BAT三巨头与华为均在车联网领域深度布局,发展路径却大为不同。百度希望依靠Apollo平台,成为自动驾驶汽车背后的大脑,目前Apollo集聚了119家全球合作伙伴。阿里车联网核心产品为与上汽合资的基于AliOS的斑马智行,整合了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资源,如支付宝等。
腾讯“AI in Car”升级为“腾讯车联TAI”,可依托整体的ID账号,集合硬件和软件、移动互联网三位一体,具备人机交互、地图、车载小程序、安全语音等功能。
BAT车联网的重心在车载系统上,而华为凭借通信和芯片领域的技术优势,在云-管-端全方位布局。华为近期推出了5G多模终端芯片Balong5000和全球首款5G车载模组MH5000,推出的MDC600 Level4级自驾平台已与Audi、Bosch达成合作协议。
车联网增量市场爆发之际,具备云-管-端全方位布局优势的华为最有望跻身成为全球Tier1供应商。
智能驾驶产业链中长板协同、能力互补合作公司有望率先受益。
智能驾驶上游厂商,当前可以关注三类公司:
1)视觉-人脸识别技术公司径卫视觉已获得亿元以上B轮融资,产品应用于国内外安全运输管理,也是华为、电信运营商、主机厂的战略合作伙伴(未上市);
2)语音-科大讯飞与华为在公有云服务、ICT基础设施、智能终端以及办公IT领域合作,创新开发AI语音;
3)定位-腾讯系投资公司四维图新与华为确立合作关系,围绕云服务平台、智能驾驶、车联网、车路协同、车载计算与通信五个领域开展合作。
千寻位置与华为合作研发华为车载终端DA2300,通过集成千寻位置的亚米级定位服务以及融合惯导算法,为汽车提供了车道级的定位能力。
与华为合作智能能源上游厂商,可以关注:
1)动力电池-宁德时代2018年上半年独揽国内新能源动力电池42%市场份额,合资合作车企达27家,未来可能与华为合作进一步助推汽车行业电动化。
2)电动汽车厂商-东风集团控股的小康股份向新能源汽车转型成功,与华为将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网联化领域合作。
北汽新能源是华为唯一全面战略合作的汽车企业,双方联合设立“1873戴维森创新实验室”,共同开发面向下一代的智能网联电动汽车技术。
智慧交通合作伙伴,可以关注:
1)城市交通方案提供商-易华录与华为在智能交通领域具有深度合作,发布了城市交通道安云解决方案,开发产品D-BOX构建公安视图库、提供数据备份管理服务。
2)车路协同-高新兴广泛布局车载终端、通信网络和V2X平台,与华为签订MOU战略协议,联合开发了全新安全和平安城市解决方案。
总体上,考虑华为进军智能汽车领域还处于规划阶段,产业链合作伙伴谁将受益、受益多少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未来需要持续动态跟踪。
产业链其他重点公司:
工业富联:EMS龙头转型智能制造,华为产业链带来发展新机遇
中际旭创:数通市场光模块龙头,400G+5G双轮驱动高成长
台积电 - 华为海思的代工龙头
汇顶科技——为华为提供屏下指纹芯片
韦尔股份——为华为提供手机摄像头CIS芯片
舜宇光学科技:国内光学领域龙头企业
电连技术:低调专注的射频龙头,布局5G厚积薄发
沪电股份:5G时代,通讯和汽车PCB业务迎来发展新机遇
中国软件:自主可控核心标的,ARM生态未来主要受益者
千方科技:深耕智能交通和智能安防领域,瞄准智慧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