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因两子公司高管涉嫌行贿被逮捕,吉峰农机陷人“行贿门”。对于后续的影响,虽然公司在遮遮掩掩、躲躲闪闪、大事化小,但毫无疑问,其负面影响正在晕轮开来,或许比想象的还要严重得多。
在上市之前,吉峰农机近3年营业利润复合增长率高达338.33%,在创业板首批28家上市企业中位居第一,吉峰农机名副其实是创业板首批上市的“28星 宿”中最熠熠生辉的企业,吉峰农机也被投资者冠以“连锁农机之王”、“小苏宁”之美称,备受市场推崇。吉峰农机上市首日报收35.31元,较17.75元发行价翻倍,上市后更是马不停蹄,一路高歌猛进, 2009年12月3日,公司股价摸高96.50元,直逼百元大关,月余时间涨幅173%,成为创业板第一牛股。
然而,正是这创业板第一牛股,上市一年后,即上演了一出“大变脸”,变脸之快,让投资者猝不及防。对于吉峰农机的“华丽转身”,有投资者表示,是商业伦理的缺失,需要付出重大代价,吉峰农机“行贿门”,为那些忙碌于一方,忽视甚至漠视公司治理的创业板公司拉响了警钟。
吉峰农机“行贿门”的主角非等闲之辈,在公司中是位高权重之人。一个是公司董事,下属公司吉峰金桥的董事长刘波。从2010年年度报告数据来看,吉峰金桥2010年全年实现营业收人6.41亿元,为公司贡献净利润1421.18万元,占公司净利润总额的21.4%,位居十大子公司之首。另一个是重庆吉峰农机有限公司董事赖寒。重庆吉峰以约373万元的净利润排在十大子公司第八位。吉峰农机下设近160家子公司,这两家子公司在上市公司业绩中不可或缺。
一个细枝末节的分公司,或者公司中的某一个“细枝末节”的员工行贿,对公司治理的怀疑,似乎可以微不足道,更不能管中窥豹。但吉峰衣机恰恰不是,是分居两地的两个对企业举足轻重的分公司涉足行贿,并且是主要领导实施了行贿,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虽然根据目前的公开信息尚不能断定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某一些方面的重大缺陷,但不容否认,公司在知人善任、在风险把控、在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至少存在某一方面的不足。
搜索这些不足产生的根源,从公司的过度强调某一方面的发展战略中不难觅到蛛丝马迹。据报道,吉峰农机上市后“一直热衷于快速的复制、扩张,并引以为豪”。2010年年报显示,公司已建立起拥有160家直营1店、1406家代理经销商规模,而2009年这两个数值为89家、592家,一年之内,书张速度分别高达80%和138%。
有业内人士指出,疯狂扩张的背后,必然会面临治理或其他方面的漏洞,公司扩张所带来的管理压力并非是简单与其规模对应的物理累计,而是呈几何倍数增加。
企业的成长需要孕育,正如生命,拔苗助长只会留下田地的苍茫。吉峰农机正在为此付出代价,商业贿赂是缺乏企业伦理的竞争手段,缺乏最基本的道德基础,作为公众公司,其形象将会加倍受损。已有投资者建议在4元附近密切关注吉峰农机,并且举出了旁证,伊利股份在三聚氰胺事件以后,股价一度接近了净资产,吉峰农机作为一个新公司,也不排除股价跌至净资产附近的可能,但愿这样大的情景不会出现。
创业板公司一般都会有成长的烦恼,在快速成长期,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这都不足为怪,但未雨绸缪,不让“不足”绊倒,吉峰农机是值得引以为戒的,创业板公司以此为契机,鸣一鸣警钟,才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