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谁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不付出任何代价的前提下,取得他想要得到的回报。而投资者也一样,要想在一个充满风险的投资市场里获得利润,就必须要面对风险。这个时候就需要投资者在激烈而又复杂的投资市场中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投资者拥有足够的趋势判断能力,那么就可以在市场中生存下来,并获得自己应得的报酬。投资者要记住,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理想的投资市该,只要是投资就必须要冒风险。良好的趋势判断能力不仅可以帮助投资者拥有一个完善的预警能力,还可以帮助投资者在风险十足的投资市场里贏得自己的利润。可见,良好的趋势判断能力对投资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郭台铭是一位杰出的投资大师,于1974年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鸿海塑胶有限公司。当时郭台铭的公司的注册资金仅有30万,而现在的郭台铭已经是全球晋商的领袖级人物。2001年,被《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球第198位富翁;2002年,被《商业周刊》定为“亚洲之星”。他一生中做过许多投资,其中有成功,同时也不乏败笔。
郭台铭在1973年2月出资10万元新台币,与朋友在台北县创立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生产塑料产品。起初公司发展得还是很让人欣慰的,然而好景不长,公司在管理方面出现了问题。当时因为香港和台湾的塑胶产业都比较发达,很多产品都无法在这两地进行流通。但当时他公司里的很多股东在决策上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他们相信在这两地是可以赚到钱的,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最终公司因经营不善,原股东逐一退出,企业成了郭台铭的全资公司。这次投资失误和公司解体,让郭台铭损失了40%的本金,还使公司陷入了近乎破产的境地。
投资者在面对市场的巨大利益时,通常都认为自己可以赚到巨大的利润。但在自信的同时,投资者却容易忽略一个最基本的定理,市场本身便是一种风险,而暴利的背后隐藏的则是更大的风险。
首先,每一个成熟的投资者都应该给自己定一个稳健的投资理念。投资者要学会置身于股市当中,逐渐把自己训练成只按预期的计划做投资,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并懂得拒绝贪婪,坦然接受投资结果的投资者。
其次,要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投资者在做决策的时候可以假设自己是一个旁观者,将自己的事情想成别人的事情。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种假设可以很好地帮助投资者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判断,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因贪婪而出现盲目性投资。如果一位投资者在选择的道路上便开始出错,那么他所要走的路就更加无法善终了。
一位失败者,如果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失误在哪,并将它改正,那么成功也就离他不远了。
郭台铭在经历了这一次失败之后,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开始重新寻找可以投资的有利途径,而恰巧当时黑白电视机刚刚在台湾地区兴起,于是郭台铭经过细心的评估,决定从制造黑白电视机选台的按钮做起,开始他的全新投资生涯。
然而,这时的鸿海不过是个规模只有30万元新台币的小公司,仅有15名员工。虽然自身条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郭台铭的发展,但终因他的不懈努力而获得了大丰收——仅用2年时间,公司就开始扭亏为盈。不过,这时的郭台铭并没有因为小功小利而沾沾自喜,而是立即从日本购买设备建立模具厂,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1988年,郭台铭再次迈出了他人生中关键的一步。虽然郭台铭公司的资金在不断变得雄厚,知名度也在不断攀升,但郭台铭深知只有不断地发展才可以继续生存下去。于是,郭台铭再次以惊人的超前判断力决定到深圳这块靠近香港的土地上发展自己的事业。事实证明,土地和劳动力都很便宜的内地正是开办工厂的最佳选择。与此同时郭台铭还把握时机,利用深圳来大力招揽潜在客户,例如迈克尔•戴尔便是最好的例子。
1995年戴尔访华时,郭台铭便巧妙地以安排戴尔与他熟识的地方政府官员见面为交换,获得驾车送戴尔去机场的机会。然后,机智的郭台铭又在途中安排了一次戴尔参观他工厂的小插曲。可想而知,一个朝气蓬勃的生产厂一定会打动这个聪明的投资者,于是鸿海便成了戴尔最大的供应商之一。就在同一年,郭台铭拿下了一块更大的地皮,后来发展成为龙华厂。到2000年,郭台铭手下有近3万名工人,营业收入突破30亿美元。目前,共有45万名员工在郭台铭遍布内地十几个省份的工厂效力。此外,他在匈牙利、墨西哥和巴西等全球各地的工厂还有数千名工人。
从郭台铭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固然应该将精力放在投资的市场或者股票身上,但如果没能选择一个值得投资的市场或者股票,那么一切都是枉然。
郭台铭成功的三大要素:
一位失败过的投资者,才能更好地在投资中生存下去;
投资者如果坚持认为存在理想化的投资市场,那么他迟早会被活埋在自己的理想中;
时刻保持自身的冷静头脑,培养出准确的判断力,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