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之家7月25日讯 路透社报道,悉尼的各家商店,几乎永久地挂着打折的牌子,但顾客消费仍然谨慎。这个迹象令人担忧。不断下降的通胀,正在促使央行加强对经济的扶持。
“现在我们是常年打折,常年促销。疯了,”在悉尼市中心时装店Page One工作的Paulina Kelly称。
然而她称,六折的价格也没能避免1-6月营收下滑近50%的局面。
澳洲离真正的通缩,即总体物价水平持续下降,还有段距离。但数据的趋势暗示,情况可能要比很多人以为的要危险。
关键是打折的普遍程度。尽管对于顾客来说,物价下降是好消息,但有些人担心,如果人们预期几个月后价格会更低而推迟消费,澳洲会陷入日本式的通缩局面。
“现在还没通缩,但风险是如果这么低的通胀保持几年,就会影响人们的预期,然后就会一下子陷入困境,”澳洲联邦银行(CBA)首席经济分析师Michael Blythe称。
表面上看,澳洲似乎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官方数据显示,澳洲经济成长活络,3月当季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成长3.1%,失业率不到6%。
然而,通胀及薪资增长双双位于纪录低位。3月当季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下滑,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首见。零售销售低迷,消费者信心下降。
“我认为当前顾客对销售已然无感,”Kelly指出。“等到特卖时,他们才会买进特定的商品。”
物价持平或下滑对毛利不利,会迫使企业削减成本。薪资、就业、投资、研发及旅行无不受到波及。
当局针对性地祭出财政刺激措施或许会有助益,但新上任的总理特恩布尔(Malcolm Turnbull)已誓言削减开支和量入为出。
衡量基本通胀的关键指标在3月当季急降至年增1.5%,为澳洲央行投下震撼弹;该行向来对通胀维持在2-3目标区间充满信心。
如此一来,澳洲央行不得不下调通胀预估,且在中断一年后将利率降至历史低位1.75%。
周三将要公布的数据可能会显示,第二季通胀进一步放缓,若要防止实质利率上升损及经济活动,就需要再次放松政策。
“我们已经注意到来自就业市场的警讯,暗示低通胀变得根深蒂固,”花旗的分析师Paul Brennan指出,全球范围内企业缺乏定价能力并拒绝加薪。
“全球债市已经反映出低增长、低通胀的环境,澳洲也难独善其身,”他并称,“这进而意味着澳洲央行将被迫降息,向全球利率水平靠拢,即便澳洲经济表现相当良好。”
降价范围扩大
不幸的是,货币政策的效果有其极限,日本实施负利率的痛苦尝试已经表明了这一点。当利率已经处于历史低点时,进一步降息无法给予消费者太多好处。
邻国新西兰已落入低通胀陷阱。虽然经济年增长率接近3%,但通胀仅有0.4%,该国央行强化了宽松倾向。
澳洲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涵盖的11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中,第一季不少于六大类出现下跌,范围涉及从食品到服装、通讯、休闲和交通。
物价下降范围如此之广,在汇整此数据的这半个世纪以来首见。
衡量物价压力的一个更广泛的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物价平减指数,其衡量的是整体经济的通胀状况。
过去八个季度,该指标有六个季度都在下滑,创1959年开始汇总该数据以来的最长连降纪录。期间澳洲经济经历过七次衰退。
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主要零售商之间爆发价格战,而随着海外连锁店进军曾经低迷的澳洲市场,战况变得愈发激烈。
处在竞争前线的就是澳洲两大超市连锁巨头:Wesfarmers旗下Coles (WES.AX)和Woolworths (WOW.AX)。这两家公司常常打折。
“我预计未来五年我们将继续降价,”Coles主管John Durkan近期预计。
Coles第一财季的商品价格下跌1.4%,使得营收减少大约3.39亿澳元(2.53亿美元)。
倘若亚马逊(Amazon.com) (AMZN.O)真如传言所说,在澳洲推出食品服务,那么澳洲零售业者明年可能受到最后一击。
适度通缩可倒逼企业提高创新吗?
有正在到处找每日*7财经行业新闻的吗?这里有一则10月29号的文章:2014年适度通缩可倒逼企业提高创新和效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9月全国共有25个省(区、市)的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增速低于8月,共有15个省(区、市)同比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有观点认为,尽管现在谈通货紧缩为时尚早,但应警惕这一压力从生产领域扩散至消费领域,形成通缩预期,造成通缩螺旋现象。
最近一个时期,猪肉价格有所回调,蔬菜价格近期涨幅也比较有限,再加上国际原油持续性下跌,对核心CPI构成了较大的下行压力。实际上,9月CPI上涨1.6%中,剔除翘尾因素,新涨价因素为1.3%,比8月还增加了0.4个百分点。此外,大部分服务以及鸡蛋鲜果价格等都出现了较大的上涨,现在说通缩向消费领域蔓延还为时太早。
为何最近一些观点对“通缩”担忧加剧呢?这是因为中国早已习惯了高速增长,企业不断投资扩能,一旦经济减速就会对一部分竞争力比较弱的企业构成巨大压力,部分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的债务问题也会暴露。因此,就市场主体而言,他们希望夸大经济下滑风险,倒逼政策施救,比如放松货币政策;一些经济管理者与研究者则担心“放缓失控”,影响宏观经济的结构性。
中国最近十几年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规律,即“经济过热-宏观调控-经济过热”的循环,宏观调控总是在刚刚起作用的时候迫于追求增长的压力而放弃,2008年遇到严重的外部冲击后,相关救市政策又造成随后房价与物价高涨。这表明,市场不习惯并且抗拒经济下滑,但是,目前经济过高的杠杆率以及结构性问题都不支持继续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企业们必须学会适应“新常态”,粗放式发展已经一去不复返。
事实上,在当前中国价格体系当中,住房价格增长明显放缓,一些与腐败与奢侈消费有关的商品以及曾有大量投机性资金囤积炒作的商品价格下跌,这些不同领域的价格高地出现回落,是由不正常状态向正常状态的回归,不应被视为“通缩消费心理”的干扰。而且,网络零售业的爆炸式发展影响了商场销售以及相关商品价格,但这并非表明消费量与消费力减弱,而是消费转移,只能说传统零售价格与中国的收入水平不相符,有虚高的成分。
在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中,通缩是一个贬义词,大部分人认为,经济增长会导致通胀,通缩则会损害增长。事实可能并不是这样,日本央行去年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44%的日本人表示,通缩是“有利的”,还有35%的人对这一现象持中立态度,仅有20.7%的人认为通缩是“有害的”,这是因为日本人在享受了商品与服务的低价格好处,而国家则减少了巨额国债的利息支出。
经济增长会导致通胀,那么,在通胀中获利的只是一些能够获得廉价资本和拥有“通胀税”的部分,大部分人利益则因价格上涨而受损,通缩则恰恰相反。而且,商品价格下跌并不意味着企业利润下降,比如电子行业,产品不断升级换代而价格却一直下降,企业股价和利润似乎不受影响,因为重要的不是商品定价,而是投入和产出之间的价差,这要求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与技术水平。因此,通缩可以倒逼中国企业提高效率与促进创新,而经济一味持续高增长状态只能纵容他们追求低质量扩张。而提高效率与促进创新,以及注重增长的质量,这也正是中央政府坚持目前货币稳健政策的目的。